![]() |
圖為張伯偵(中)精細監督一絲不茍。呂殿杰 攝 |
我將把地質監督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甘當過河的卒子。讓自己的生命因精準卡層而快樂,因油氣發現而精彩。——張伯偵
牛刀初試露鋒芒
56萬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是石油人找尋大油氣田的“夢工廠”。張伯偵,塔里木油田地質監督團隊的一員,投身塔里木21年,用守望大漠戈壁的赤誠與執著,打開一個個蘊藏著豐富油氣寶藏的地宮之門,見證了塔里木成長為我國第四個2000萬噸級大油氣田,并走向年產油氣當量3000萬噸的征程。
1991年,學石油地質專業的張伯偵,從家鄉“天府之國”毅然來到會戰初期的塔里木油田。憑著干一行、愛一行、力爭精通一行的信念,張伯偵很快融入石油地質工作中。一年學徒期他3個月就經過考核,半年后獨立頂崗,不到4年時間擔任地質監督組組長。1993年,工作才兩年的張伯偵,就主持牙哈3井的鉆探工作。張伯偵心中異常緊張,因為這是他主持鉆探的第一口井。盡管他不斷告誡自己“一定要細心再細心,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可鉆進中氣測顯示很弱,鉆井液也因為技術原因遭被嚴重的污染。這讓他萬分著急。
他暗暗囑咐自己靜下心來,對照所學知識,仔細分析巖性,排除污染熒光,終于發現了幾顆熒光砂巖。“巖屑中有熒光砂巖,可以安排取芯!”張伯偵匯報領導后果斷做出決策。而后,牙哈區塊首次獲得含油巖芯,為發現第一個向西氣東輸供氣的牙哈凝析油氣田起了關鍵作用。
這是張伯偵打的第一場勝仗。
隨后,在卻勒4、東秋8、喬參1等井的鉆探過程中,張伯偵利用錄井儀器加強工程異常預報,借助對井下情況的準確分析和預告,對鉆井方面鉆頭選型及鉆井參數的確定提供了建議措施,避免了一些工程事故的發生,加快了鉆井進度,為油田公司節約鉆井綜合成本累計5000多萬元。
卡層準確率100%,資料優良率100%,這是1996年張伯偵給自己定的目標,而他做到了這一點。
攻堅克難氣龍現
“地質監督是現場油氣發現的眼睛。作為地質監督,就得時刻瞪大眼睛,時刻想著發現,時刻為了發現。”這是張伯偵在實踐中得到的認識。
1998年春,張伯偵感覺平靜而又不平常。他主持的克拉2井的現場地質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由于克拉蘇構造地層傾角大,山前構造地應力強,地層壓力高,鉆井施工極其困難。面對復雜多變的地層,張伯偵堅信:只要堅持,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那段時間,天天盯在井場,每晚熬夜研究,平時睡眠很差的張伯偵,居然一坐下就能打呼嚕,但他硬是強撐著。最終,通過對區域地質資料的深入研究和對比分析,進入目的層時準確地發現了油氣顯示,成為克拉2氣田發現的現場見證者之一。
克拉2氣田的大發現,直接催生了西氣東輸管道工程建設,塔里木油田也迎來了天然氣大發展時代。
2000年,張伯偵主動請纓到塔里木油田天然氣的主戰場——庫車山前鉆井隊工作,去為西氣東輸尋找更多資源。
就在這一年,油田決定上鉆迪那2井。這是位于庫車凹陷迪那2號構造上的第一口預探井,鄰井資料較少,井下情況復雜,在鉆進時面臨著超密度泥漿攻關、超強度套管等眾多難題。
張伯偵深知油田上下都在關注著這口井。他在資料錄取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通過對區域資料及地面露頭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對鉆頭選型及下套管位置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最終發現了這口井的油氣顯示。
在克拉2井、迪那2井,張伯偵時刻瞪大眼睛守望著,期盼著……當克拉2井、迪那2井放噴時的熊熊火焰照亮西部石油勘探前進的步伐,點燃全中國人西氣東輸的夢想時,這是大自然對塔里木的眷顧,這也是對像張伯偵這樣的塔里木石油人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回報。
隨后,牙哈、克拉2、桑吉、英買力、迪那2氣田先后建成投產,塔里木油田天然氣年產能突破200億立方米,也因此邁入2000萬噸大油氣田的行列。
塔里木油田天然氣勘探開發取得的重大收獲,更加堅定了張伯偵扎根塔里木一線的決心。他說:“這輩子我和塔里木、和天然氣結下了不解之緣,只要可以,我將畢生守在這里。”
勇挑重擔信念堅
2009年以來,在大發展的同時,塔里木油田開始科學規劃未來十年發展。隨后,中國石油提出建設“新疆大慶”的規劃。包括張伯偵在內的塔里木石油人,又挑起落實“十二五”末3000萬噸目標、擔當建設“新疆大慶”主力軍的歷史新任務。
建設“新疆大慶”,天然氣勘探開發是關鍵。庫車區塊正是塔里木油田天然氣業務的主戰場,也是中外地質家普遍認為的世界上勘探難度最大的地區。能在這千載難逢的大場面中擔任一名地質監督,張伯偵感到自豪和驕傲。
2009年,在位于庫車凹陷克拉蘇構造帶的克深5井,張伯偵領教了庫車區塊鉆井的復雜之變。
按照以往克深區塊的勘探規律,白云巖的出現就是即將進入目的層的標志。可在克深5井,在本該出現白云巖的時候,卻重復出現上一組鹽膏層段的巖性特征。這是克深區塊甚至塔里木從未出現過的“迷魂陣”,讓久經沙場的張伯偵也有些迷惑。幾天后,白云巖出現了,有人開玩笑說,白云巖是穿著迷彩服出來的。可是,張伯偵的心情很快降到了冰點,因為氣測沒有任何顯示。這意味著下面可能沒有油氣,這口井可能是空的。怎么辦?是就此放棄,還是繼續往下打?張伯偵一遍遍復查巖屑,反復琢磨鄰井資料,最終有了底氣:這套白云巖可能是假的,繼續往下打,希望就在前面!
接下來的半個月,張伯偵日夜守在現場,捕捉來自地下的細微變化,隨時調整工作方案。9月中旬,克深5井試獲天然氣流,庫車萬億立方米的大氣田嶄露頭角,也證實了克拉蘇構造帶整體含油氣性的構想。張伯偵臉上終于露出笑容。
隨后,張伯偵圍繞庫車區塊勘探開發技術難題,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他在每口井施工前廣泛搜集區域資料,對取芯層位、油氣顯示層位、靶點等關鍵深度提前預測,進行實鉆對比,確保技術決策準確無誤。
21年奮戰,人們說這是奉獻,張伯偵說這是一種責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賦予每一個塔里木石油人的責任。長年工作在野外,孤獨和寂寞時,張伯偵會唱一首老歌,從心底里唱那一首老歌——《我為祖國獻石油》。
評價
塔里木一線寂寞,地質監督這個職業也寂寞。難得張伯偵在寂寞里堅守了21年,守出了成績,守出了樂趣。(庫車項目經理部黨委書記徐周平)
張伯偵堅持每天跑井場,看現場,看資料,而不是坐在辦公室聽匯報。他的言行告訴我們年輕人:不要浮躁,腳踏實地才會有收獲。(庫車項目經理部實習監督宋明則)
張伯偵既講原則,又待人熱情,從不拿身份壓人,為我們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碰上他這樣的監督,是我們的福氣。(塔里木90001隊平臺經理李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