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影)選擇了寧靜,也就選擇了孤單;選擇了求索,也就選擇了磨難;選擇了小站,也就選擇了承擔……
管道公司襄陽處4號站,是魏荊管線最偏遠的小站之一。
郭東旭是去年補員回來的大學生,在魏崗站實習10個半月,今年4月26日主動申請到4號站工作。
80后“好管家”

7月11日,又是小站大倒班的日子。這天,郭東旭跟以往一樣,清晨6點就來到附近的農貿市場,他要從那里采購一周的食材。
4號站遠離城鎮,生活非常不方便,每次大倒班前,郭東旭都會跟班長一起到市場買足一周的食材。班長帶了幾次之后,就把這活交給了他。80后的他,在家是父母安排好了生活,什么都不用操心,如今卻要開始學著操持小站5個人的生活,跟柴米油鹽打起了交道,當起了小站“管家”。
為了節省時間,每次倒班的前一天晚上郭東旭都會到超市進行選購,柴米油鹽醬醋茶,他都悉心挑選。為了保證購買的食材新鮮,倒班當天,他會起個大早去農貿市場選購。什么樣的肉健康,哪家的蔬菜最新鮮、最實惠,哪個店里的調料齊全味正,他都了如指掌。為了當好這個“管家”,這個大男生還學會了一本正經地同商販們討價還價。
“食材要新鮮,價格不能太貴,要葷素搭配,要保證烹飪出營養健康的菜肴,還要滿足大家的口味。”每次選購前,郭東旭都會將所需列成明細,對照選購,一邊買一邊記賬。時間一長,農貿市場的商販們都認識了這個拿著小本子買菜的大男生。
“郭東旭買的菜,沒問題!”如今的郭東旭已經成為同事們心目中的“好管家”。
設備“微專家”

小站人少,不管誰上班,只要有設備檢修、流程切換等生產作業時,郭東旭不用通知,總是第一個跑到生產現場,擦設備、遞工具、倒流程,利用各種機會見縫插針地去學習。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問題,經常是圍著師傅們打破沙鍋問到底。
“在小站,下了班沒事干,跟師傅們在現場學一些設備維修的知識,熟悉各種流程操作方法,這些東西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郭東旭這股子學習的勁頭,讓老師傅們都樂意教他。
“我不是科班出身,專業技術水平比別人起步晚,只有多學才能更好地負起責任。”面對自身技術上的短板,郭東旭并不氣餒,一方面不斷在生產實踐中積累,另一方面,他主動報考了長江大學儲運專業的函授班,從理論上彌補專業不足。
一次,在巡檢過程中,細心的郭東旭聽到加熱爐燃燒器聲音異常,他沒有慌張,按照加熱爐設備故障處理方法,認真細致地進行檢查,發現楊樹毛絮把燃燒器進風口堵住了。郭東旭及時報告了班長,經調度同意停爐后,他和同事們一起打開燃燒器進風口進行清理,避免了一起不安全事件的發生。
“在小站上班,最害怕上班出現設備故障或者停電時發電機出現故障!自己弄不好,最急人了!”郭東旭知道,只有成為這些設備的專家,才能保證值班安全,這也是他堅持學習的動力。
小站“書畫家”

“在小站,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多些,感覺能踏下心來做點自己的事情。”閑暇時郭東旭總是舞文弄墨,同事們都叫他“書畫家”。
從小楷到行書,從速寫到水彩畫,閑暇時間的小站會議室成了郭東旭的專用書房。毛筆蘸著墨汁,時而如行云流水,時而又渾雄遒勁,柔軟的毛筆在郭東旭手中使出了不同的力道,不一會,“小站是我家”幾個大字躍然紙上,布局錯落有致,一筆一劃中透著認真和細致。
寫好的書法送給站上的同事,畫的畫也被班長當作寶貝似地掛在了小站閱覽室。郭東旭覺得,在小站,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遠離霓虹,更遠離鬧市,甚至寂寞都無人分享,與郭東旭日日作陪的只有他守護的那個小站,只有那個小站上的一草一木。在郭東旭的眼里,這個小站不僅給了他施展的舞臺,也帶給一份難得的寧靜。
“作為一名新員工,我們不能好高騖遠,得從零開始,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既然選擇了到這個企業工作,就要對得起這個企業,對得起自己的選擇。”郭東旭的話說出了很多新員工的心聲。
“即便很多年以后回想起來,我也會驕傲地說,曾經有個小站,那是我的家!”郭東旭充滿感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