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上午,黃河鉆井三公司泥漿工程師劉迪驚訝地在技術科見到了冬休期間的劉艷玲。“怎么這么早就回來了?”正在認真校對各隊技術報表的她被嚇了一跳,“在家過完年就很好了,師傅們過年都沒休,我這個‘賴’在這的臨時工哪好意思長休啊。”
????說起來劉艷玲這個“臨時工”的崗位得來確實不容易。去年年底剛剛從新疆撤回來冬休的她,聽說公司技術科年前工作量很大,硬是主動跑去要當“臨時工”。但是公司考慮到她一個女孩子在新疆工作大半年已經十分疲憊,沒有批準她的申請。但劉艷玲卻不罷休,以匯報研究新疆區塊技術難點的名義每天一早就到技術科報到,見到有師傅忙不過來就過去幫忙,漸漸大家習慣了有她這個“臨時工”,崗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定下來了。可沒過幾天,劉艷玲就因為在新疆長期的大負荷工作加之回東營后天氣環境的巨大變化,身體免疫力下降,得了病毒性皮膚病,腰部神經痛嚴重,大家知道這個情況后說什么也不再用這個“臨時工”了,要她立刻回家休息。知道沒有工作可干,劉艷玲乖乖回了青州老家,但是誰也沒想到初五一早劉艷玲又跑回來報到了。
????“我怕有人搶了這個‘臨時工’的崗呢!在這能接觸到各類型井的施工數據和復雜井的技術措施。你不知道剛到新疆的時候,因為以前知識面窄我們走了多少彎路”,作為一名已經在新疆區塊多次負責完成高難度三維水平繞障井的成熟技術人員,劉艷玲卻坦言自己完全是為了全面學習鉆井技術而來,“做最好的鉆井技術員,肯定會不斷遇到新的井型,就像以前我在勝利油區從來沒遇到過新疆這種施工井型一樣。所以趁冬休有空,我就好好補補課。”
????劉迪取完資料準備離開的時候,一個技術服務的電話打進來,認準做最好鉆井技術人員這條路劉艷玲又逮到一個學習的好機會,抓起安全帽跟著技術科的師傅們一起奔向上井的路。
????(慕熙榮 邊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