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蓋俊才 |
“烏漂”生活
主人公身份:國際事業公司烏茲別克辦事處首席代表。
工作業績:半年多在烏打開工作局面,按期落實了天然氣報關流程,了解了自用氣報關及關稅減免問題,降低了管輸費成本,解決了天然氣合理進入管道問題,確保了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的順利實施。
2009年10月,首都北京碩果累累、秋高氣爽,而遠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市卻已是北風呼嘯,滿目蒼涼。一輛破舊的當地產NEXIA牌汽車停在烏國海關總署大樓前,車上下來一位中國青年,急匆匆地走進大樓。他就是國際事業公司烏茲別克辦事處首席代表蓋俊才。
2009年3月,為落實集團公司中亞天然氣項目過境烏國的報關、計量、檢驗、運輸及開展烏茲別克天然氣購銷合同談判等商務工作,按照國際事業公司的部署,蓋俊才背著簡單的行囊,只身踏上烏國的土地。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面對無人、無房、無信息渠道的“三無”狀態,蓋俊才并沒有膽怯,開始了邊租賃辦公場所、邊注冊公司、邊開展商務工作的“烏漂”生活。
今天,是他本周第五次到烏國海關了。距離中亞天然氣管道正式供氣的日子越來越近,而過境烏國的管道氣首站、末站交接計量等一些問題仍未達成共識。面對重重困難,蓋俊才毫無畏懼,拿出“專啃硬骨頭”的狠勁和拼勁,馬不停蹄奔波于烏國海關、商檢、外經貿部和烏國國家石油等政府部門和公司之間。人家一見他進來,有的說要去開一個緊急會議,有的說馬上要去內閣匯報。不是一次、兩次遇到這種情況,他就耐心地一等再等,往往一等就是兩三個小時。等人家把別的事情辦完了,他再去和人家交流溝通。
忙碌了一天,晚上回到租住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他才想起來午餐還沒有吃。到樓下路邊攤買了份LAVASH(當地的一種卷著碎肉和菜的餅)匆匆吃完,蓋俊才又打開電腦,通過互聯網向上級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同時按照要求安排下一步工作。當他發送完最后一份報告,合上發熱的電腦準備睡覺時,時針已指向深夜二三點鐘。
就這樣,蓋俊才靠著兩條腿、一腔熱血、沖天干勁,爭分奪秒地與時間賽跑,翻過一座又一座困難的山峰。在大半年時間里,在一個陌生的國家、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領域里,他迅速與有關單位建立起密切合作關系,打開工作局面,按期落實了天然氣報關流程,了解了自用氣報關及關稅減免問題,降低了管輸費成本,同時配合中烏天然氣管道公司完成了中亞管道天然氣烏國首站、末站超聲波流量計及附屬設備的標定和檢測工作,順利解決了天然氣合法進入管道問題,確保了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的順利實施。
當中亞天然氣管道項目順利投產剪彩時,蓋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一切艱難困苦已煙消云散。他為自己能夠參加這個意義重大的項目而感到驕傲,更為自己是一名光榮的石油人而感到自豪。(通訊員 劉馨)
![]() |
肖坤葉 |
“兩刀法”絕活兒
主人公身份:國際海外研究中心非洲勘探室副經理。
工作業績:他科學組織和安排,通過“豎一刀、橫一刀”研究篩選,優選出邦戈爾盆地北部緩坡帶作為勘探突破口,喜獲商業油流,為乍得H區塊進入商業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人們常用有“兩把刷子”形容人有技能。近幾年,隨著中國石油在非洲地區的勘探項目捷報頻傳,一批高科技人才脫穎而出。這其中就有找油練就“兩刀法”的中國石油國際海外研究中心非洲勘探室副經理肖坤葉。
雖然他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探索練就“豎一刀、橫一刀”的找油方法也不容易。2000年,肖坤葉負責蘇丹4區的技術工作,理論確定的鉆探區塊與專家的結果不一致,最終鉆探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事實證明他是錯的。為什么看似合理的地質推理會完全錯誤呢?這讓年輕的肖坤葉感到書本理論與實踐的差異。地下情況千差萬別,要想使自己的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就要不斷探索、實踐和總結。這一教訓使他終生難忘,時時提醒他油氣成藏的復雜性常常超出勘探研究的極限,成功歸于精益求精、刻苦探索的人。
從那以后,他運用辯證法,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提高,在以后的蘇丹6區、3/7區和近兩年的勘探實踐中,虛心向童曉光院士等老專家學習,向科技楷模蘇永地學習,逐步形成自己的“豎一刀、橫一刀”找油方法。
所謂“豎一刀”,就是從地層分析出發,逐層搞清盆地的烴源巖、區域性蓋層所在。所謂“橫一刀”,即選凹定帶,就是根據盆地結構、生烴凹陷和油氣運移特點選擇可能的成藏帶。一旦這“兩刀”突破,就是商業性發現。“兩刀法”絕活兒是肖坤葉多年的心血結晶。
乍得H區塊的成功勘探,他的“兩刀法”功不可沒。
乍得項目是中國石油在海外最大的風險勘探項目。乍得H區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多個西方石油公司做了十幾年勘探,都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任務艱巨程度不言而喻。肖坤葉還是按砍“兩刀”的辦法,合理分析數據參數,把握技術突破重點,在規定時間完成既定目標。其間,如果哪天晚上他辦公室的燈沒亮到深夜,身邊的同事會以為他生病了。在他的科學組織和安排下,乍得項目組克服區塊面積大、盆地類型多樣、構造變形復雜、資料品質差等諸多困難,通過“豎一刀、橫一刀”研究篩選,優選出邦戈爾盆地北部緩坡帶作為勘探突破口,喜獲商業油流,為H區塊進入商業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H區塊的地質研究也從技術上配合了公司的股權收購談判工作,使中國石油實現對H區塊的收購,從12.5%股份的小股東變成100%權益的大股東兼作業者。(通訊員 楊笑宇)
![]() |
馮洛森 |
馮洛森的一天
主人公身份:工程建設公司第一建設公司阿布扎比原油管道項目301工程隊材料員。
工作業績:每天經手的物資材料、機具設備都有詳細記錄。20個月,沒有錯領和漏領一件材料。
在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第一建設公司阿布扎比原油管道項目301工程隊,有個人脾氣最好、年紀最大。他一天的工作平平常常卻緊緊張張,他的崗位普普通通卻事關全局。他就是材料員——馮洛森。
每天早晨,不到6點鐘,馮洛森去食堂打飯。早餐很簡單:饅頭、咸菜、雞蛋、稀飯。他中意這份簡單,用他的話說就是:“在國外能吃到‘家里人’做的飯菜,知足。”
6時30分,他背著裝滿資料的工具包,跨上汽車,開始一天的工作。從營地到現場,7公里路,20分鐘到達。馮洛森下車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辦理作業票。安全員審票的空當兒,他又出現在施工部,頭一天要好的吊車、板車都等著他去帶。因為,哪個車用在哪兒,什么車拉運什么,他最清楚。
7時30分左右裝水。對50多歲的馮洛森來說,每天搬運20多桶飲用水,不是件輕松事兒,那可是400多公斤的重量。對此,他沒有一句埋怨話,總是打趣說:“這樣鍛煉身體,不錯。”
拉著水,馮洛森開著輕型卡車開始上午的奔波:301隊7個作業點分散在面積超過3平方公里的末站,而去往末站的道路比較崎嶇,溝壑縱橫。他一個作業點接一個作業點地送水、發作業票,在顛簸中度過3個多小時。12時之前,他還要找隊長詢問下午的工作計劃,記下要領用的施工機具和材料。
短暫的午休,馮洛森睡不著,躺在床上,盤算著下午要領用的材料機具,哪些要領,哪些要協調。
14時,領料。從閥門管件到鋼結構螺栓,從帶輪子的空壓機到手槍鉆鉆頭,馮洛森要將經手的每一批物資材料、機具設備等,從等級型號到使用單位、位置進行詳細記錄。“其他不算,光我們隊施工用料就超過2000噸鋼結構,每一片都要經過馮師傅的手。”技術員朱江海說。20個月,馮洛森沒有錯領和漏領一件材料。
17時10分,筆者見到剛送料回來的馮洛森。他言語平和:“都是平常的活兒,不值一提。”說著話,他的手機響了,作業點要用管卡。背上那個裝滿資料的工具包,他再次去送料。
在阿布扎比場站建設現場,很多人都和馮洛森一樣,在辛勞中體味著工作的快樂。他們遠離祖國、遠離親人,默默奉獻青春、揮灑汗水,澆筑一個個企業發展的里程碑。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油一建人。(通訊員 胡杰 劉建輝)
![]() |
王吉文(左)和鉆井監督親切交談 |
將心比心
主人公身份:西部鉆探阿克套項目經理。
工作業績:他帶領的隊伍刷新和打破了多項海外鉆井紀錄,樹立了中國石油海外鉆井新形象,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42歲的王吉文現任西部鉆探阿克套項目經理,曾轉戰阿塞拜疆、巴基斯坦、埃及和哈薩克斯坦等多個國家。他帶領的隊伍刷新和打破了多項海外鉆井紀錄。
公司派他去國外挑大梁的時候,海外市場的甲方質疑沒有海外管理經驗的人怎么能管好帶出一支高素質的隊伍。王吉文用過硬的技術素質和管理技巧讓所有人對他刮目相看。2003年,在阿塞拜疆N-9井施工中,王吉文帶領的GW89隊只用了27.9天就完成3870米的設計井深,創出阿塞拜疆有史以來最快打井紀錄,受到甲方油田總經理的高度評價,為公司贏得了市場,讓隊伍站穩了腳跟,同時還贏得BZ—1R井的鉆探權。
BZ—1R井是中國石油在海外的一口科學試驗井,國內外鉆井同行都知道該井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噴、漏、塌、卡問題同時存在,且地層壓力極高。為完成這一工程,確保這口井百分之百成功,憑借多年實踐經驗,他向甲方提合理化建議,并制定各項防范措施,歷時一年,圓滿完成任務。這口井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彰顯了公司品牌,樹立了中國石油海外鉆井新形象,令國內外同行刮目相看。
一名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外籍員工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敬業的,但是王吉文這個戴眼鏡的中國人是我見過的中國人中最勤勞的。”
哈國人的習慣是到點下班,哪怕工作干到一半,都會扔下手中的活離開。為調動哈方員工的積極性,王吉文利用哈國重要節日和中國傳統節日,組織中哈員工聚會,開展各種文體娛樂活動,或送一束鮮花,或道一聲祝福,或給一些關懷,使哈方員工深深體會到團隊的溫暖與關懷,縮短了中哈員工之間的距離,加深了中哈員工的友誼,讓哈方員工有一種“家”的溫馨感和歸宿感。
哈方員工曼哈德的妻子患了嚴重疾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療,可是高達800美元的治療費讓這個大男人急得上火。得知這一消息,王吉文馬上組織中方員工為他捐款。當王吉文將捐款送到曼哈德家時,曼哈德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臥病在床的妻子不停地說:“感謝中國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你們。”
在王吉文的努力下,哈方員工的工作態度悄悄發生著變化。他們的工作主動了,不會把工作干了一半扔下走人了,有時候還主動找點活兒干。當其他井隊看到這些變化,詢問王吉文有什么靈丹妙藥時,王吉文笑著指著胸口說:“將心比心……”
這個連獲先進個人、優秀黨員、勞動模范和優秀管理者稱號的鉆井人,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也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為了工作,王吉文曾一度成為不愛回家的項目經理,甚至連母親去世都未能看老人最后一眼。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鉆井市場,王吉文始終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共產黨人的誓言。(通訊員 馬廷彥 趙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