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因油而興,因“鐵人”而著名。
上世紀60年代,“鐵人”王進喜喊出“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彪炳史冊,成為中國石油的魂。上世紀90年代,“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寧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不斷攀登科技找油新高峰。今天,面向國際能源市場,李新民喊出“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把大慶精神帶出國門,把中國標準、中國力量和中華美德傳向世界。
![]() |
圖為“大慶新鐵人”李新民。 |
李新民,現任中國石油大慶鉆探工程公司哈法亞項目部經理兼鉆井二公司DQ1205鉆井隊隊長、黨支部書記。他是大慶石油管理局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杰出貢獻職工,榮獲過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央企業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2011年7月,李新民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黨組授予“大慶新鐵人”榮譽稱號。
尋夢
——來到鐵人隊,長出鐵骨頭
“我非常幸運,中專畢業就被分配到英雄的1205鉆井隊,這里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大熔爐。”李新民話不多,卻句句擲地有聲。
做一名光榮的石油工人,是李新民的夢想。1990年6月,李新民從大慶石油學校鉆井工程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1205鉆井隊工作。打那開始,他踏上了尋夢之旅。
鉆井是石油行業最苦最累的工種,作業三班倒,在鉆臺上一干就是8小時。只要一開鉆,不管什么惡劣的天氣,都不能停歇。李新民剛到鉆井隊時,體重還不到100斤,身體單薄,每次都累得不想吃飯,這使他真正品嘗到井隊的艱辛。
一個大鉗300多斤,用鋼絲繩吊在半空,要掄起來緊扣在鉆桿上,不僅要有力氣,還要有技巧。“當時班組搞競賽,由于力氣小,加上技術要領掌握不好,每次打大鉗他都扣不上鉗框。”李新民說,當時真想找個地縫鉆進去。
不服輸的李新民只要一有空,就跑上鉆臺練打大鉗,胳膊掄腫了,手磨出了血泡……經過千百次練習,他終于全面掌握了操作要領,打大鉗、下卡瓦、對絲扣這些粗中有細的技術活,李新民都一一拿下,并成為全隊人人夸贊的技術能手。
“無論干啥都要苦練基本功,打那以后,吃得多,睡得香,身體也有勁兒了。”李新民說,既然來到鐵人隊,就要長出鐵骨頭,像“鐵人”老隊長那樣,練一身真本領、硬功夫。他把隊里的技術員、大班當成師傅,有空就跟在他們后面刨根問底,下班后常常留在井上,給老師傅當幫手,為技術員打下手,大伙兒看他勤奮,也愿意教他。就憑這股勁兒,不到半年,他就能拿起井隊6個崗位的活兒,成為當時那批畢業生里最受老師傅歡迎的小伙子。
就這樣,李新民從一名普通鉆工,一步步成長起來。他沿著鐵人的足跡“尋夢”,先后擔任技術員、副隊長、黨支部書記,2003年成為1205鉆井隊的第十八任隊長。
追夢
——我們是新時期的鉆井人
本世紀初,大慶油田進入謀求原油4000萬噸持續穩產的新階段,對定向井、水平井這類特殊工藝井需求越來越大。雖然1205鉆井隊打直井一直是標桿,可一提到打特殊工藝井,李新民就感覺自己的腰桿硬不起來。
李新民說:“標桿隊是干出來的,也是學出來的,當學生不丟人,打不好井才丟人!”只要一有空,李新民就帶隊友往打定向井的兄弟隊跑,一次次跟班作業,什么活苦,什么活累,他們就干什么,只想盡快學到關鍵技術。
2000年5月,1205鉆井隊歷史上第一口定向井成功完鉆,實現了由單一井型向多種井型的歷史性突破。由于技術準備充分,他們僅用7天就打出了定向井,比設計提前了兩天。隨后,又在叢式定向井、中深井等特殊工藝井施工上不斷取得突破,1205鉆井隊終于成為一支具備多種井型施工能力的鋼鐵鉆井隊。
隨著我國能源行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大慶油田先后有100多支隊伍走出國門,奔赴海外。要出國打井,必須先過語言關。李新民拿出“鐵人”王進喜“識字搬山”精神,帶領隊友們從頭學外語,還在大慶油田率先實行中英文雙語報表,為打入國際鉆井市場做準備。
對于只是中專畢業、工作艱苦而忙碌的李新民來說,學英語不是一件容易事。
“他把隊里的設備都貼上標簽,上面標上英文,連臉盆都不落下。他還把設備、材料和各道工序,用英語單詞和句子做成一個小手冊,放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來學。硬是靠著這種笨辦法,他以517分的優異成績通過了英語托福考試。”大慶油田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三公司副經理胡志強說。
圓夢
——把井打到國外去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1205鉆井隊“鐵人”老隊長畢生的夢想。為圓這個夢,2006年2月21日,李新民和DQ1205鉆井隊奔赴蘇丹——一個飽經戰亂、百廢待興的非洲油國。
“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到達蘇丹半個月后,他們的設備也到港了。為了及時了解設備狀況,必須迅速清關!可500多個部件、上百部設備、上千噸鉆具,完成清點搬運需要十幾個人、最快也要半個月。李新民帶著5位隊友,天天吃住在碼頭,餓了就啃口馕餅,渴了喝口瓶裝水,困了就靠著貨物打個盹兒。
6天后,他們完成了清關,創造了蘇丹港清關人數最少、用時最短的紀錄。
2006年3月30日,設備全部到了井場,剛要安裝調試,李新民發現三臺柴油發電機有兩臺被海水嚴重腐蝕。甲方要求:撤離井場,等設備好了再來。
當務之急是修好發電機。隨后的幾天,李新民幾乎跑遍了所在區塊的所有中國鉆井隊,終于找到了一臺已經用了好幾年、正準備大修的柴油發電機,牌子一樣,但型號和功率不同。李新民和隊友們在國內專家的電話指導下自己改裝設備。
那些日子里,沒有人哪天能睡夠3個小時。“最后我們找到了配件,又在國內專家指導下,修好了發電機。我們海外第一口井如期開鉆!”李新民說。
2007年初,為了打好蘇丹的第一口水平井,李新民研究了結構、工序、工具,落實了工程技術措施,梳理出20多條打水平井的操作要領。開鉆后,他24小時盯在井上,對每一米進尺做好記錄分析,對每一個操作環節監控指導。最終僅用26天,就拿下了這口意義重大的水平井。
5年多的時間,李新民和隊友們先后創出蘇丹23項最高指標、最新紀錄。李新民和隊友們用實實在在的業績贏得了甲方認可。
2010年10月,在蘇丹項目進行得順風順水時,李新民被選派到伊拉克哈法亞。伊拉克并不太平。剛出巴士拉機場,李新民和隊友就要穿上10多公斤重的防彈背心,戴上七八公斤重的鋼盔,在握著沖鋒槍的安保人員的護送下,坐上防彈汽車,趕往駐地。
“除了安全因素,伊拉克項目區常年都有沙塵暴,特別是每年的3到5月,天天黃沙滿天。雖然房子是密封的,每天睡覺還是會被嗆醒,就算用濕毛巾蓋住臉,早晨起來,嘴里、鼻子里也都是沙塵。”現在仍堅守在哈法亞項目的葛占魁通過視頻連線告訴記者。
2010年12月12日,李新民帶隊在伊拉克哈法亞打的第一口井如期開鉆。可是,當時能夠獲得的“最新”地質資料是30年前粗略勘探的成果。由于地層、井內狀況復雜,加之甲方監督固執己見,致使井隊花了大量時間來處理復雜狀況,建井周期長達數月。這讓隊員們難以接受,士氣很受影響。
在打第二口井之前,李新民鼓勵大家:“第一口井除去甲方因素,我們的人員、設備、儀器等各方面都非常得力,接下來我們一定要打個翻身仗,全力打它一口爭氣井來!”
在李新民的鼓勵帶動下,隊員們僅用47天就出色完成了HF001—M267井3167米的鉆井任務,創造了哈法亞地區用時最短的鉆井紀錄。這口井比當地鉆井紀錄少用了9天,比設計周期縮短了19天,僅日費就為甲方節省60多萬美元!
中國石油伊拉克公司哈法亞項目作業部副經理任智基說,大慶鉆探是一支王牌之師,他們提前15個月完成了鉆井任務,為一期項目提前15個月投產做出了突出貢獻。(攝影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