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4月28日,第十屆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在喧囂中結束,但對中國汽車市場的冷靜思考卻剛開始。
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就是南美洲國家的現在,而中國汽車工業的過去也在俄羅斯和印度得到重演,中國的汽車人當然不希望這會成為現實。
3月22日,福特汽車在俄羅斯的網站發布消息,福特俄羅斯工廠將要招募1500名新員工以提高產能,理由是為了應對俄羅斯市場急劇膨脹的汽車需求。在這次擴員后,福特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工廠工人人數將達3500名左右,工廠年產能將增至12.5萬輛。
這只是跨國企業在俄羅斯和印度這兩個新興工廠不斷增員增產的一個縮影而已。2007年,俄羅斯汽車每千人擁有量再次上升,已經達到188輛,到2012年,這一數字將達到300輛。2007年新訂單迫使眾多廠商改變自己在俄生產計劃。
印度和俄羅斯一樣在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發展自己的汽車工業。2007年印度的汽車市場同樣增長超過20%,而這卻是在人均GDP只有中國2/3的情況下取得的。從數據上不難看出,印度業已成為世界上主要汽車制造商全球化路線圖中的重要一驛,印度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那就是成為世界最大的小型車和緊湊型車的基地,在2016年,印度預計會成為世界第七大市場。
這些都是遠在北京那些觀展的汽車愛好者看不到的,但確實已經與曾經的和未來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看到,作為全球化工業的一個代表,全球汽車工業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雖然經歷了歷次大的分化和整合,整體格局也發生了變化,但以跨國巨頭主導全球汽車工業的根本格局卻未得到真正撼動,通過全球化的資源共享,新興國家獲得了趕超發達汽車工業的機會,但同時發達汽車國家也越來越熟悉新興工業國家低成本制造汽車的招數。本次北京車展上諸多外資品牌推出更適合中國口味的車型就是一個明證。
這些新興市場的迅速爆發,至少證明了兩點:任何一個市場都不會成為永遠的熱點。曾經的南美、現在的中國和未來的俄羅斯及印度,都只能和這些跨國汽車巨頭維持一段時間的“美妙時光”,當增長不再時,投資、工廠、技術以及就業就會隨之轉移;即使這種“美妙時光”,也不一定能夠留下“美好的回憶”。因為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說,自己的技術都是核心競爭力,對外資汽車企業來說,他們需要爭取這些新興市場的占有率,但絕對不會為這些占有率出賣自己的核心技術。
俄羅斯市場最好地證明了這種結果:和2007年俄羅斯市場整體增長的36%相比,外國品牌的汽車銷量增量約占全部市場增長量的61%,約為62萬輛。俄國本土廠商不得不奮力保存自己那不斷萎縮的市場份額,因為這一年的市場份額同比下降了10%。有機構分析說,未來5年內,俄羅斯本土廠商的市場占有率將下降到15%以下。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俄羅斯外來品牌前20名中,也包括有來自中國的奇瑞和長城,也許將來還會有來自印度的汽車品牌。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和印度就能夠完全擺脫俄羅斯現在所遭遇到的“市場增長,本土品牌份額下降”的命運。和俄羅斯這樣資源豐富型的國家相比,資源不算豐厚的中國和印度有著內在通過更多的智力投入贏得競爭的需求,但和強大的跨國汽車巨頭相比,我們還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
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未來就是南美的現在,而中國汽車工業的過去也在俄羅斯和印度得到重演的說法,希望不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