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界級的大油田終于向中國油企敞開了大門。
2007年12月9日,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正式簽署開發伊朗亞達瓦蘭油田的合同。按照協議,中國石化集團將投入20億美元用于該油田的開發,合作以回購服務方式進行。
“合同將立刻開始執行。”簽約結束后,伊朗石油部長格拉姆侯賽因努扎里說道。這表明,經過漫長談判后,中國石化參與開發亞達瓦蘭油田一事終于塵埃落定。
世界級油田
簽約儀式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中伊雙方分別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中國石化國際勘探公司總經理周佰修、伊朗石油部國際事務副部長設拉子代表簽字。當天,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中國駐伊朗大使解曉巖等出席了簽字儀式。
根據雙方達成的主開發合同,亞達瓦蘭油田開發的全部投資由中國石化集團承擔。據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接受英國路透社記者采訪時透漏,投資總額大概為20億美元。油田開發將分兩個階段進行,前四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要建成45口油井,穩產后日產原油8.5萬桶。此后三年為第二階段的開發,此階段結束后油田日產量將在第一階段基礎上再增加10萬桶,達到18.5萬桶/天,油井總數將達到137個。按照協議,中國石化集團必須將51%的分包合同授予伊朗公司。
亞達瓦蘭油田位于伊朗西南部與伊拉克交界地區。在這片約6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探明原油儲量為120億桶至180億桶,可采儲量為30億桶左右,據稱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未開發油田之一。據了解,中國石化集團在伊朗還有卡山區塊等項目,但基本都是地質結構復雜、勘探難度很大的地區,和亞達瓦蘭油田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正因為此,中國石化集團對該協議的簽署頗感滿意。公司某內部人士難掩興奮地說道:“不管是從油氣儲量還是地理位置上來說,這個油田的質量都是很高的。以前拿到的一些都是邊角料,這次才是正正經經的大油田。”
另據了解,開發該油田主要的風險是清除在兩伊戰爭中埋藏的地雷,雙方協商將項目投資回報率定在了14.98%。“等于是6到7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資,這個投資回報率算是比較高的了。”上述人士說道。
各取所需
據了解,此次合作將按照伊朗現行的標準對外合作模式—回購方式進行。所謂回購,即油田開發完畢后,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全部接管油田,外國公司的投資成本則在油田產出的石油或天然氣收入中收回。
對此,中國石化集團人士介紹說:“回購模式與常見的產品分成合同不同,對方并不承諾我們一定可以得到石油。”但他同時表示:“如無意外,伊朗還會是以產出原油來折款進行回購,因此中國可以間接得到油。”據他講,中國石化以往與伊朗合作基本都是按這個方式進行,并且“都得到了油”。
據了解,伊朗政府在2006年延長了新簽合同的回購期限,中國石化與伊朗的此次合作即按照新回購條例的優惠政策進行。按照伊朗石油部副部長內賈德侯賽尼揚的說法,“回購方式的改變意味著油井投產后,外國投資公司將繼續提供技術支持,以保證油田的穩產,合同執行期將延長到油田沒油為止”。也就是說,中國石化獲得的將是長久、持續的收益。
協議的簽署對一直遭受美國經濟制裁、石油工業發展受嚴重打壓的伊朗來說,無疑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學者管清友認為:“在遭受國際社會孤立狀態下,伊朗需要拉攏中國來緩解緊張形勢。”
據悉,該合同是伊朗政府迄今為止簽署的最大合同之一,也是與中國企業簽署的首份此類合同。伊朗方面頗感振奮。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稱:“此協議的簽署表明,伊朗并不缺乏投資。”他借此對那些希望投資伊朗油氣的西方公司“喊話”道:“如果其他想要投資油氣行業的國家猶豫不決,它們將喪失機會。”
在協議簽署的第二天,美國方面即表達了不滿。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西蒙表態說:“我們對此非常失望和不安,我們將向中國政府表明立場。”西蒙表示,與伊朗的大筆交易,特別是涉及石油和天然氣的交易將損害國際社會在伊朗問題上的努力。
1995年開始至今,美國就一直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為強化打擊力度,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6年批準實施《達馬托法》。依據該法令,任何從美國金融市場上獲得資本的外國公司,如果向伊朗能源領域的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就將遭到美國的懲罰。對此,管清友表示:“美國制裁中國石化集團的可能性不大。在解決伊朗核問題上,美國需要中國的支持。”
實際上,該法令自實施以來,遭到了包括歐盟在內眾多國家的詬病。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公司因違反該法而遭受制裁。2007年12月10日,西蒙也沒有表示美國國務院是否會將中國石化集團此舉視為違反《達馬托法》而予以制裁。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與伊朗簽署協議的是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而不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后者在美國紐約上市,但只是前者的控股公司。嚴格來講,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進行的此次合作不在《達馬托法》的制裁范圍之內。
僅是開始
中國石化集團與伊朗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當年1月8日,中國石化集團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署了《伊朗卡山區塊風險勘探服務合同》。該項目是中國石化集團首個海外油氣風險勘探項目,是公司海外戰略的第一步。
卡山區塊位于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省,地質結構復雜,勘探難度很大,法國及伊朗公司在該區塊進行了數年勘探均一無所獲。2004年元旦,中國石化集團在卡山區打出了日產1000立方米的高產工業油流井,這是當地有史以來打出的第一口油井。首戰告捷,讓伊朗看到了中國企業的實力,也徹底消除了中方在該項目上能否獲得回報的疑慮。此后,中國石化集團在伊朗相繼拿下伽姆薩油氣田等項目,與伊方有關開發亞達瓦蘭油田的接觸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2004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與時任伊朗石油部部長贊甘內簽署諒解備忘錄,伊朗同意中國石化集團作為主要開發商開發亞達瓦蘭油田,并原則同意中國石化集團從伊朗每年購買1000萬噸LNG,為期25年,總合同金額高達1000億美元。
此后,中國石化集團即開始謀劃建設山東LNG接收終端項目。由于伊朗局勢變化,雙方在LNG最終價格上意見也不一致,談判一波三折。2006年,一度傳出雙方將簽署最后協議的消息,但最終還是擱置到今天,而山東LNG接收終端項目也遲遲不能竣工。
據中國石化集團證實,這次簽署的油田開發協議并沒有包括從伊朗進口LNG的內容,不過雙方將會繼續磋商LNG的采購協議。此次協議的達成無疑對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有著積極的影響。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在當天表示:“將進一步與中國發展更多的經濟關系。”
據伊朗石油部長諾扎里在11月30日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媒體公布的數據,伊朗擁有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總數已分別達到了1380億桶和28.2萬億立方米,均居世界第二。可見,中國石化集團在伊朗施展“拳腳”的空間是足夠大的。“隨著中國對能源需求的進一步加大和中伊兩國關系的發展,中國石化集團在伊朗的發展之路必將更加寬廣。”管清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