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峰、副研究員賈秀全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桂斌團隊利用微液滴在氣-液-固三相界面的接觸起電現象,開發出一種在水相溫和條件下高效礦化全氟辛酸(PFAS)的新策略,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物生成。
全氟化合物因具有難降解、可長距離遷移、易生物累積以及具有潛在健康風險等特性,成為我國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與難點。現有PFAS降解技術通常需在苛刻條件下運行,且存在降解不徹底(礦化率低)、生成短鏈PFAS副產物等局限性。
此前,該團隊通過超聲驅動水在微液滴、水汽及體相之間快速轉化,制備出具有交流電壓的“人造云”。基于此,該研究在“人造云”中引入硅酸鈣,并利用微液滴在氣-液-固三相界面的接觸電致化學反應,實現了全氟辛酸高效礦化與氟離子固定。
研究人員通過理論計算并結合高分辨質譜表征證實,微液滴界面產生的水合電子和自由基可導致全氟烷基鏈深度脫氟加氫,且該脫氟加氫路徑先于全氟烷基鏈的C-C鍵裂解路徑發生,從而抑制短鏈PFAS生成。結果表明,反應6小時后,全氟辛酸接近完全礦化,碳收率大于98%,實現大于96%的氟離子去除率。繼續反應24小時后,水中全氟羧酸濃度達到美國環保署和歐盟《飲用水指令》針對飲用水中PFAS濃度的最新要求。
該研究證實了微液滴界面可高效降解PFAS的能力,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了新策略,并深化了學界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海-氣界面遷移與自然衰減機制的理解。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