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料中的成品油價格上漲如期而至。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26日發布的消息,自2018年4月26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55元和245元,國內油價迎來“三連漲”。
此次油價上漲有何特點?油價變動的背后,究竟是否存在“逢節必漲”的定律?
油價“三連漲” 未來大漲空間幾何?
東方油氣網油品分析師董梅表示,此次“三連漲”與國際油價前一段時間的上漲趨勢相一致。本輪調價周期內,國際原油市場看漲的情緒比較濃烈,從而也影響到了國內油價的上調。
多位分析師還表示,本輪調價之后,全國范圍內92號汽油零售價均超過7元/升,全面進入“7元時代”,本輪油價上調幅度也為今年迄今為止最大漲幅。
董梅認為,此次調價雖然漲幅不小,但當前油價已行至高位,未來繼續大漲的空間有限,預計下一輪成品油調價擱淺或小幅上調的概率較大。
“跟漲不跟跌”“逢節必漲”是定律?
一直以來,每當國內油價調整時,“跟漲不跟跌”“逢節必漲”等說法,都成為不少網友熱議的話題。但從2017年全年調價情況看,25輪調價周期呈現“十一漲六跌八擱淺”的格局,并不存在明顯的“跟漲不跟跌”現象。
但為什么有時油價調整還會給人“跟漲不跟跌”“逢節必漲”的印象呢?上海交通大學華信國際能源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由婷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所致。
一是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滯后性”。盡管掛靠國際油價,但滯后反應使得當前調價并不能實時反映出當下國際油價的最新變化;二是定價機制反映的是10個工作日內的油價變化趨勢,不能與消費者關注到的國際油價某一天的價格變動直接比較;三是油價上漲相對于下跌來說市場敏感度更高,加上媒體的關注熱度,受眾產生這樣的調價印象也很正常。
由婷表示,目前消費者頗有微詞的還是在于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掛靠國際油價帶來的“滯后性”。“很多人會覺得為何不自主定價?但就目前而言,原油用美元結算的貿易格局還未真正打破,中國作為石油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在國際油價問題上還沒有足夠的話語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