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的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根據G20在數據透明度方面的共識,中方將定期發布石油庫存數據。
習主席指出,中國此舉有助于從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戰略高度,建設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培育自由開放、競爭有序、監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場,共同維護能源價格和市場穩定,提高能效,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則。
中國戰略石油儲備的發展因此進入新階段——儲量數據將實現透明化;存儲也由以往被動地接受價格,變為利用自身需求主動影響市場。
目前,國際油價進入下行周期,正是中國加快石油儲備的良機。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可待儲備達到一定規模后,建立儲備信息定期發布機制,并借此對全球石油市場施加影響。還可通過發展國內原油期貨市場,來實現與戰略儲備的有機聯動,最終獲取原油定價權。
然而,一些業內人士亦發出警告,稱建設戰略石油儲備應避免對歐美亦步亦趨。如果盲目追求儲備規模,花高價儲備了隨時可在國際市場上平價買到的物資,無論從國家戰略,還是商業邏輯來看,都將得不償失。
他們的最大理由是,石油作為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所呈現的需求剛性正在減弱。
譬如IEA,其是OECD國家為應對歐佩克國家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壟斷而設立的應對機構。這些國家龐大的石油儲備體系以及發達的原油期貨交易,也是在“冷戰”和“石油峰值論”盛行的國際大背景下建立起來的。
但幾十年后的今天(12月20日),全球對石油的依賴性正在逐漸減弱,傳統消費大國的消耗量也在下降。歐洲的石油消費量,已經連續數年下降,美國的石油消費量也已基本達到頂點;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開始減速,印度和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此前也陸續取消了燃油補貼。
在主要石油消費國家的消費量正在進入拐點或下降期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準備起步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體系。也許,這些國家的決策者從未考慮或很少考慮,是否需要在這一重要性逐漸降低的體系中,投入數量驚人的巨額資金?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陳衛東將戰略石油儲備的特點歸納為:投入很多,成本很高,實際動用少,對心理平衡、價格平衡有作用。“OECD國家走過的道路,發展中國家難道都要重走一遍嗎?中國到底需要多少戰略石油儲備,需要花費多少資金,應進行全面研究,
決不能盲目照搬歐美國家幾十年前建立的儲備體系。”
中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經濟師羅佐縣持相同看法。他認為,中國應根據自身國情和能源稟賦,來決定如何發展戰略石油儲備。“中國保有一定量的石油儲備,當然是好事,但中國每天如此巨大的需求,儲備其實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戰略石油儲備解決中國能源根本問題,效果還不如煤炭。”
上海期貨交易所能源化工部總監助理張宏民認為,戰略石油儲備之于國家石油安全,猶如核武器之于戰爭,更多意義上是一種戰略威懾作用。中國需要建立戰略石油儲備,但要防止中國增加戰略石油儲備成為國際炒家推高油價的題材,要預防儲油以后油價暴跌的風險。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則認為,雖然全球存在局部短期供應中斷的可能性,但從可預見的未來講,世界范圍內石油的供應是充足而有保障的,不會出現供應中斷、無油可買的局面,“除非國家有戰爭級別的戰略部署,否則沒有必要不惜代價建立戰略儲備”。
部分專家則強調,商業石油庫存對油價也有直接的調節作用,在戰爭狀態下完全可以為國家所征用,而轉為戰略儲備。因此,要著手建立有利于企業增加商業庫存的政策和機制,降低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的資金占用和管理成本。
張宏民稱,儲備管理運作不善,本身也是風險。中國應當明確,中國石油安全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價格風險,當務之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國的原油期貨市場。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