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可再生能源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特點,發電并網時影響電網穩定,導致大量棄風、棄光問題。數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棄風棄光達到500億—1000億千瓦時。因此,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或儲存是當前能源領域重要課題。
“儲能可以緩解新能源消納壓力,增強新能源發電的可調節性。而相比于抽水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鋰電池儲能等,氫能具有大規模、長周期儲能優勢。”在9月17日舉辦的2025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東帶來了一場《我國“十四五”氫能儲運裝備技術進展》報告。
數據統計,2024年我國氫氣產能超過5000萬噸/年。截至2024年底,我國已建成加氫站540座,推廣氫能汽車2.4萬輛。截至目前,我國在建和規劃輸氫管道達到7000公里。
在陳學東看來,氫能產業仍處于商業化前期,而氫氣安全高效儲運是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我國儲氫技術路線以高壓氣態儲氫為主,逐步發展深冷液態儲氫、帶壓固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化合物儲氫等。
會上,陳學東展示了兩張我國高壓氣態氫能儲運裝備“十四五”初期到末期的技術進展對比圖。對比圖上用綠色、橙色和紅色清晰標注了各項技術的研究進展。“對比來看,‘十四五’初期,我國多項技術還處于部分可控或者卡脖子狀態。而到了‘十四五’末期,多項技術實現自主可控。例如輸氫管道領域的純氫鋼制管道、摻氫鋼制管道設備,氫氣壓縮機中的隔膜壓縮機、液驅壓縮機設備等。”陳學東說,“總體來看,從‘十四五’初期到末期,我國氫能儲運裝備多項技術卡點基本解決,創新鏈已打通,正在規模化推廣。”
對于氫能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陳學東認為,未來要在氫—電互補、多能互補、儲運方式和應用場景多元化上展開探索。在儲運方式上,應基于多元化儲運路線,發展長時氫儲能技術與裝備,促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和分布式儲能。同時,通過材料部件裝備國產化、貴重材料替代、設計制造改進、規模化生產利用等路徑,降低儲能成本。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