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居庸關長城腳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昌平區政府就雙方開展長期戰略合作達成框架協議,同時確定中國石油科技園入駐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
中國石油科技園的入駐為昌平全力打造在全國具有創新和技術輻射功能的區域能源科技產業基地添上了一個重重的砝碼。
打造第一支柱產業
根據“十一五”規劃,能源科技產業被列為昌平區建設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強區的重點產業。
“十一五”時期,昌平區將緊緊圍繞“科教創新基地”的功能定位,以中關村國家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等重點產業功能區為依托,按照“總部+研發基地”的發展模式,探索建立產、學、研為一體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以能源科技產業、生物醫藥和汽車產業為重點,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加快發展。昌平區將以“科技支撐能源產業發展”為宗旨,充分發揮自身在能源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的獨特優勢,全面整合區內各方面的優勢資源,積極開展與國內外能源產業界的合作,促進區域能源科技產業做大做強。
在日前舉行的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昌平區區長關成華高調宣布,昌平區政府將大力支持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通過項目引進、政策扶持等手段力爭將昌平打造成在全國具有技術輻射功能的區域創新能源科技產業基地,使昌平園成為我國能源科技的信息中心、研發中心、產業化中心和面向全社會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并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昌平將打造新能源科技產業基地信息,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迅速傳開,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科博會結束尚不足一個月,昌平區即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達成開展長期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成為昌平打造能源科技產業基地取得的最新也是最重要的成果。
產業集聚優勢凸顯
昌平區投資服務中心主任袁麗民介紹說,能源科技產業已成為昌平園的第一支柱產業。截至2006年底,昌平園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742家,其中,能源科技企業有293家,占園區企業總數的16.8%。2006年,能源科技類企業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和總收入183.2274億元和275.2672億元,分別占園區工業總產值和總收入的62.0%和62.6%。
能源科技類企業的數量雖然只占昌平園企業總數比例的1/6左右,但工業總產值和總收入都占到園區工業總產值的60%強。
2007年4月4日,由北京市政府、科技部、中科院聯合公布了中關村科技園區百家創新型企業,昌平園有12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選百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在這12家企業中,能源科技企業占了5家,它們是中信國安盟固利電源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神霧熱能技術有限公司、北京清華陽光太陽能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利德華福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和北大先行科技產業有限公司。這5家企業的入選進一步顯示了昌平園科技創新,尤其是在能源科技創新方面的雄厚實力。
此外,作為北京高教科研院所聚集地之一,昌平匯集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大學分校、華北電力大學、清華大學分校等20多所全國重點高等院校,還擁有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等113所科研機構,這些為昌平能源科技產業發展儲備了充足的人才資源。
發展戰略分三步走
昌平區打造能源科技產業基地,將采取“總體規劃、分段推進、區域集群和企業主體”的方針,立足現有條件和比較優勢,瞄準能源科技產業的重大需求,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對產、學、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形成能源科技創新的集群效應,統籌推進能源科技產業發展。
根據昌平能源科技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能源科技產業基地的發展將分為三個階段。2008年以前,研究確定發展規劃和思路,打造品牌,啟動重點產業功能區建設;2009年至2010年,全面完成配套設施建設,形成支柱和特色產業,實現集群創新的垂直互動向水平互動轉變;2011年至2015年,完成能源科技產業的行業分布,提升科技創新與輻射能力,逐步形成重大領域的能源技術突破和產業化,全面建立集群創新體系。
袁麗民說,我們希望通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努力形成以石油、電力、煤炭和能源載體科技產業為支柱產業,太陽能和節能科技為特色產業,其他產業為補充的能源產業的產業分布格局。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