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產能過剩問題正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仁周近日向記者透露,為了進一步化解產能過剩,確保未來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制定了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下一階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指導方針。目前,方案已經完成了最后的修訂工作,即將于近日出臺。
辛仁周還介紹,方案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準入的環保、節能和技術門檻,不達標的企業將會被責令整改,甚至取消行業準入資格。
記者還了解到,下半年工信部還將聯合發改委、銀監會等部門密集出臺一系列化解產能過剩的配套政策,并將推行更加市場化的措施,嚴控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迫使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范的企業最終退出市場。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凸顯,二季度末工業產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閑置產能高達21.4%。受此影響,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劇,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已連續16個月下降。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景曉波介紹,為了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方案將按照“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采取多種方式嚴控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問題。
景曉波透露,方案還將采取四個“一批”的辦法來化解產能過剩,即通過擴大內需,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兼并重組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標準,淘汰一批。
辛仁周介紹,方案一個明顯的特點是,“進一步提高了企業準入的環保、節能和技術門檻”。他補充說,根據工信部等部委法規,有色、焦化等實行準入制度的行業,需要每4年對行業準入條件進行修訂,以適應經濟發展趨勢。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