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著近50年歷史的咸陽石油鋼管鋼繩有限責任公司,過去,由于許多職工來自農村,他們惟一的追求是通過加班加點多賺錢以養家糊口。如今,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在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同時,更加注重自身價值的體現,涌現出了一批班組里的“許三多”。
李曉亮:知識改變命運
李曉亮,畢業于陜西職業技術學院電器技術專業,1998年被分配在動力車間當了一名電工。具有中專文化程度的他,應付一般的設備電器故障不是什么難事。然而,他卻不滿足于做一個只會簡單進行設備電器維修的熟練工,他把自己的目標訂得更高更遠。
李曉亮結合工作實際,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參加了陜西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并順利拿到了畢業證書。他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踐中,成功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設備自動控制器件故障難題。他還與同事一起,運用先進的變頻技術,對生產區和生活區的供水系統大膽改造,取消了沿用數十年的水塔和自動上水器,實現了自動供水,節約了電力和人工成本。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目前,動力車間98%的設備已實現了自動化控制。2003年,李曉亮被破格提拔為車間技術員,2005年又被任命為車間主任助理,在更大的平臺上發揮著自己的聰明才智。
蔣剛強:技能彰顯價值
2003年初,公司鋼管機械分廠決定開發附加值高的吊索產品,時任鋼管車間準備矯直班班長的蔣剛強臨危受命,被選派從事吊索試制工作。面對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為生產經驗的窘境,蔣剛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
分廠最早研制開發的編結擠壓吊索,生產技術和工藝方法當時僅為外國人所掌握,國內尚無廠家生產。分廠僅有一根加拿大專家來公司時留下的樣品。為此,蔣剛強找來樣品反復觀察,極力思考著制作原理、方法和技巧。并小心翼翼地將樣品拆開,為了避免拆開后無法恢復原狀,他先拆開一小部分,然后編結恢復成原樣,如此拆了編,編了拆,反復練習,直至熟練為止再進行下一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較短時間內,蔣剛強就熟練掌握了吊索編結技術,生產出了合格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隨后,他還手把手地將技術傳授給其他員工,提高了大家的操作技能。 目前,該產品年產值已從2003年的17萬元猛增到了2007年的1700萬元,僅今年一季度,累計實現產值790萬元,從而成為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去年,蔣剛強光榮地當選為陜西省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