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日前,國家發改委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引起市場廣泛關注。
全球石化、能源及化肥行業研究機構ICIS(安迅思)高級信息經理廖凱舜認為,當前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已有控制地間接與國際接軌,未來將有可能進一步改革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此前,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方案已上報國務院。
據廖凱舜介紹,目前國家發改委對成品油定價主要以布倫特(Brent)、迪拜(Dubai)、辛塔(Cinta)原油現貨為基準,三地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國家制定最高零售和批發限價,企業可在此價格自由定價。同時,政府調價還考慮通貨膨脹、經濟整體格局、輿論壓力、節假日以及終端用戶、煉廠承受能力等因素。
“現行定價機制仍然不完善。”廖凱舜認為,由于調價周期長,不到位,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利潤應提高70%以上,但實際上僅上調50%左右,離調整到位還有一定價差,為后續調整及新定價機制推行增加了難度。
廖凱舜稱,有關部門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調整方案已于2012年提交國務院,待原油及CPI回落到相對低位、國內外價差不大時正式對外發布。新方案執行后,將與國際油價加快接軌,煉廠及零售毛利有望擴大。
據透露,新方案將從原來的22個工作日收縮到10個工作日,原油價格變化幅度超過4%或者2%方可調價,定價由此前國務院審批調整成備案制,并由第三方機構發布;三地原油價格基準可能發生變更,權重可能修改,或者將考慮WTI和Brent原油期貨價格;僅公布一個全國最高零售限價,各地根據供需情況及運距制訂其實際零售價。
廖凱舜認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最終方向是市場競爭、企業自主定價,但改革過程是漸進式的。一方面,政府擔憂完全放開管理之后,價格大幅攀升,不利于經濟調節;另一方面,原油進出口未完全放開,市場競爭不足不能完全形成合理價格;同時,輿論擔憂壟斷加劇。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將實行分步走。”廖凱舜分析認為,2012-2013年,國家將完善細節,部分定價權下放,成品油價格進一步與國際接軌;2014-2015年,國家將建立中國原油和成品油定價中心,成品油價格完全與國際接軌,石化企業政策性潛在虧損將消失;2015年以后,國家將放開原油、成品油進出口,只規定硬件的門檻,如儲備等。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