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繼此前東北石油后院起火后,又一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石油公司遭到了做空機構的狙擊。
1月3日,美國一家做空機構TheGeoTeam發布公告,列舉了多項在美交所掛牌上市的龍威石油夸大業績的證據,并指責其“厚顏無恥”的造假程度超越了此前所有出現涉假的中概股公司。
于2010年從OTCBB轉板至美交所的龍威石油是山西一家汽柴油、燃油和溶劑油的經銷商。公開資料顯示,龍威石油的主要銷售客戶為大規模的加油站和能源公司,擁有自己的運輸系統。但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卻鮮少為人所知。
針對做空機構的質疑,1月5日,龍威石油作出回應,稱公司正在調查報告中的指控,并將采取下一步行動保護自身名譽,在適當時機披露更多完整信息。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龍威石油火速反駁舉動中,卻并未就TheGeoTeam發布的銷售量、大量法律問題做出詳細解釋,僅表示做空報告中存有“大量錯誤,與事實不符”,對事件惡意揣測,誤導投資者。
一名基金高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龍威石油雖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但并未談及本質,“蒼蠅不叮無縫雞蛋,龍威公司之所以被盯上肯定存在一些問題,美國機構的證據也直指要害。”
美機構公布多項證據
截至目前尚未復牌的龍威石油無疑將在未來面臨一系列麻煩,其中,TheGeoTeam公布的諸多造假證據無疑是這些麻煩的源頭之一。
TheGeoTeam在公布的報告中指出,自2012年10月26日至12月13日連續7周內,其對龍威石油太原及古交項目進行了每天24小時的監控,并拍攝了監控視頻,其中,7周內太原及古交項目總共僅有5輛油罐車裝填燃油。
與TheGeoTeam機構釋放的這一信息相對應的是,龍威石油此前的公告及文件中曾宣布,2012年11月,太原及古交主要項目銷售額翻了800倍。除此以外,TheGeoTeam還對龍威石油的倉庫進行了實地監視,并對當地居民進行了訪談,所獲信息皆指出龍威石油的800倍增長涉嫌造假。
其目前已經公布的視頻截圖中顯示,太原、古交兩個項目的運輸鐵路均已雜草叢生,過站的鐵門緊鎖且銹跡斑斑。
與此同時,來自TheGeoTeam機構公布的另一部分證據則指龍威石油涉嫌違法問題。
報告中指出,龍威石油從未公開披露過其一家子公司3200萬美元投資進入旅游業務的相關事宜,而其子公司參與的收購則與此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的一起涉嫌欺詐及侵吞公司資產案有關。TheGeoTeam稱,龍威石油子公司與山西民企普大煤業的關系非同尋常。
本報記者了解到,2012年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指控普大煤業董事長趙明和前首席執行長朱立平在把公司變成“空殼”之前,在未征得董事會及股東同意的情況下,將擁有的山西普大煤業集團有限公司的90%的股份偷偷騰挪至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此后,普大煤業也被摘牌。
而在TheGeoTeam發布的這份由視頻截圖和多組材料組成的質疑報告中,還包括了龍威石油未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非控股權益、子公司運營未計入財年相關所得稅,以及年報數據不符等多個“硬傷”。
但針對上述極具針對性的質疑,龍威石油除回應表態外,再無具體澄清。“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都試圖通過包裝手段來滿足資本市場的需求,這種公司也經常成為很多機構緊盯的對象。”中國石油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新生對本報記者說。
前途堪憂
在龍威石油尚未“破解”TheGeoTeam機構的質疑時,其不得不面對新的難題又接踵而至。
在質疑報告公布三天后,包括theRosenlawfirm、BernsteinLiebhardLLP、GlancyBinkow&GoldbergLLP及Bronstein,Gewirtz&Grossman,LLC四家美國法務機構宣布,將針對龍威石油可能存在的欺詐行為進行調查。
此前,這四家法務機構曾針對多家中國概念股公司的欺詐行為進行調查,隨后發起集體訴訟,并要求巨額索賠。
此外,本報記者還了解到,龍威石油的股民也以違反證券法為由將其訴訟至美國加州法院。而在國內,跨國訴訟律師郝俊波透露,已得到浙江投資者的委托,準備參與針對龍威石油的集體訴訟。
郝俊波稱,所有于2010年5月17日至2013年1月3日期間購買或取得龍威石油股票的投資人,無論國籍和地域都可以在2013年3月5日前免費委托律師向法院申請加入訴訟。
連續遭遇的多起調查和起訴無疑讓龍威石油深陷漩渦,而熟知美國資本市場的人士也表示,當前形勢對龍威石油實為不利,其甚至將面臨摘牌,及高額索賠等風險。
而在此之前,TheGeoTeam公布質疑材料后,龍威石油的股價就已經大幅下跌。
美國當地時間1月3日(周四),龍威石油股價收報每股0.62美元,下跌1.68美元,跌幅達到72.85%。隨后,龍威石油被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以“股價波動過大”和“等待公布更多信息”為由停牌。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