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面對持續虧損,100家企業的首選或將無不二———裁員。華銳風電裁員事件持續升溫,尚德發布報告稱,三季度為減產和裁員花費800萬美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行業的現狀。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很多公司首選裁員。”上海一家專門負責勞動糾紛的律師事務所律師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今年,裁員高于往年,裁員幾十人的已經不算什么了,多的達到上千人。”
分析人士稱,若是以正規途徑裁員,很多企業需因違約支付相當數額的賠償金。但從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可能無力承擔更多支出,選擇“消極解約”或是無奈之舉。但如此解約對企業聲譽將產生較大沖擊。
變相裁員
今年以來,華銳裁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消息稱,12月份,華銳還將有四五百人被“停工放假”。
從今年5月份華銳解聘應屆畢業生開始,到8月份辭退一批在職人員,再到11月中旬給部分員工發放
“停工放假通知”,2012年,華銳風電人事變動已歷經3次。
早在11月初,《中國企業報》記者致電華銳風電相關人士時,被告知
“公司最近在大范圍調整工位”,當追問是否在裁員時,對方表示“我不方便回答,還是問負責媒體的吧!”華銳負責媒體的于佳當時并未給出正面答復。不久,華銳風電曝出“變相裁員”的消息。
根據華銳《關于部分崗位員工停工放假通知》,首輪放假自11月19日開始,至公司恢復正常生產、正式通知復工之日為止。而其間根據華銳風電的安排,自停工放假之日起,在第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停工放假30日內,集團公司按照員工正常勞動情況,支付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從第二個工資支付周期開始停工放假30日以后,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80%支付基本生活費,折合成人民幣約為1000元。
“這是違規的。”上述律師提出,員工可以申請勞動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依靠法律解決,最好采取集體訴訟的方式。”
事實上,變相裁員已經成為很多企業裁員的一種方式。今年9月中旬,上千名尚德員工被“崗位分流”。尚德電力CEO金緯公開表示,因產能調整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主要是公司縮減在無錫的太陽能電池生產規模導致的。而這被業界認為是在變相裁員。
“企業完全可以采取經濟性裁員方法。”上述律師解釋道,經濟性裁員,是指用人單位一次性辭退部分勞動者,以此作為改善生產經營狀況的一種手段,其目的是保護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和生存能力,渡過暫時的難關。
值得一提的是,《勞動法》第27條規定:“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應當提前30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后,可以裁減人員”。
“這也在變相地向業內發出公司面臨危機的一個信號。”上述律師如是說。
斷臂求生
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2012年風光不再。
風電、光伏行業虧損潮正在蔓延。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風電、光伏上市公司發布了2012年業績預告,幾乎全部虧損。
中商情報網行業研究員王健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企業“裁員”,根本原因是由于行業整體的不景氣及前期擴張步伐過快導致產能過剩,“降薪”、“放假”確為無奈之舉。
“當然,裁員對企業成本降低有一定的幫助,在本身財務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可以說這樣降低成本可以使企業報表不至于過于‘難堪’,但本身意義不大。”王健表示。
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風電企業及光伏企業停產現象嚴重,員工若是“帶薪休假”,無疑加重企業的負擔。鑒于新能源行業面臨的結構失衡、并網不力等問題無法短時間內解決,企業為了自保而裁員節流是常見做法。
“風電、光伏行業一直受到國家政策補貼,而近年來受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風電、光伏面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王健分析說,企業很清楚,降薪、裁員并不能真正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但就目前來看,‘裁員’是最直接也是見效最快捷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暫緩資金壓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風電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風電行業所遇到的問題,不是哪一家企業就可以解決的。如果可以,公司上下可以齊心應對困境。”
“事實上,作為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大企業,走出當前困境的方式很多。”王健認為,走出“寒冬”需要實力的支撐,企業應盡快擺脫關鍵技術依靠國外、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等問題。
在沈宏文看來,企業的自救也可通過兼并重組等手段,但仍舊不能避免大面積裁員。
“現在練內功或許是企業最應該做的事。”上述風電人士說。
同時,“希望國家在公共平臺的建設上能夠再多一些投入,比如,公共實驗平臺、公共研發平臺、公共檢測平臺等,這樣的投入對于制造商能力的發展會有很好的支撐。”上述風電人士還表示,也希望國家加快對整個風電行業的技術標準、技術規范的建設速度,只有把行業規范好了,行業才能走向良性的發展方向。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