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各項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人們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反應強烈,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也備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這種狀況與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直接相關。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才能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為完成這一目標,必須采取果斷措施,集中力量,迎難而上,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
一、提高節能減排意識,嚴格執行法律、法規
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提高全民的節能減排意識。提高對節能減排工作的認識,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化工企業及其員工必須充分認識節約資源、環境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充分認識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才能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節能減排的關系,將節能減排工作落到實處,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于節能減排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把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情況作為檢驗科學發展觀是否落實的重要標準,作為檢驗經濟發展是否“好”的重要標準,使經濟增長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上。
做好節能減排工作還必須要有法律來保證。要及時完善法律、法規,以此監督、規范企業和政府的行為。部分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上,與國家標準規定的指標相距甚遠,無視法律、法規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必須解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
二、推進科技進步,加快技術創新
(一)結合工業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技術改造
節能減排是一項全局性的工作。化工行業必須以結構優化、產品升級為重點,強化源頭控制;從改造和淘汰高消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和產品入手,通過調整傳統產業結構、優化產品,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在相同的資源消耗下,獲取更高的效益回報。
對于現有的高耗能、污染嚴重的化工生產工藝,應限期進行技術改造,達到節能減排指標。對于現有污染嚴重、又無經濟實力治理、在結構調整中無技術改造項目的一些企業,特別是給化工環保背上包袱、又沒有發展前途的小農藥、小染料、小油漆、小化工等,應堅決實行關停。
對于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產品,應通過企業重組和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工藝,實行大型化、集約化生產,減少污染點,縮小污染面。
積極推廣應用新型節能、環保的化工設備,淘汰高能耗和對環境影響較大的設備。
在產品結構調整的同時,還應考慮到區域工業布局的調整。應防止發達地區將帶有嚴重污染的經濟效益好、技術較為成熟的產品或項目向中西部及經濟落后地區轉移。對于中西部及經濟落后地區的化工項目,也應堅持高起點、新工藝以及“三廢”治理與生產裝置同時建設的原則。
(二)發展綠色化工,建立循環經濟,實行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是21世紀化工行業的發展方向。清潔生產主要強調:清潔原料和能源;清潔生產過程;清潔產品。廣泛采用清潔生產技術是化工行業節能減排的必由之路。
實行清潔生產,首先必須保證生產工藝是“清潔的”。新建化工裝置必須使用先進技術,保證其工藝能夠滿足清潔生產的要求;對不能保證清潔生產的現有裝置,就要進行“從頭至尾”的技術更新和改造,以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作為考核目標。
發展綠色化工,建立循環經濟,是實現化工清潔生產的重要途徑,對節能減排也有重要意義。循環經濟追求物盡其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用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工業共生等手段有計劃地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尋求資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廢物產生最小化,其實質在于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
(三)加快化工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研究
科技進步是化工行業發展根本推動力,節能減排同樣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要統籌規劃,組織科研單位和人員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包括新產品、新工藝,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廢物綜合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積極參與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加強化工環保裝置的建設
對于化工生產過程,就目前的技術而言,某些產品的生產過程污染物的產生是難以避免的,對于這些污染物,環保處理裝置就是控制其污染環境的最后一道防線。
環境保護項目屬于公益事業,它通常不會直接、快速地產生經濟效益。但是必須認識到,它又是化工生產工藝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化工生產流程中不可分割的一個單元。因此,在開展化工工藝技術研究的同時,必須保證對環境保護部分相應的投入。在化工項目建設資金中,應加大對環保投入的比例,為有發展的化工企業環保項目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以保證實現環保目標。對獨立的環境保護的項目及研究,在政策、經費上給予傾斜和支持,以保證項目及研究的進程。
要加大環保投資力度。要落實好已有的環保資金渠道,合理使用征收的排污費。征收的排污費應與國家技術改造配合使用,由工業主管部門負責,加大返還比例,制定相關政策,保證資金合理使用在污染治理項目上。
總之,面對化工行業節能減排的嚴峻任務,要采取果斷措施,集中力量,迎難而上,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為實現節能減排目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