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的大幕正在拉開,相關政策文件接連不斷。5月,《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稱《實施方案》)出臺;同月,工信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部署開展2022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6月,《“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以下稱《發展規劃》)印發。
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是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新能源版圖如何?未來發力何處?
開發端:
持續推動新能源投資建設及研發
近年來,我國持續強化新能源領域重大項目建設。截至2021年底,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7億千瓦,裝機規模居全球首位,為后續大規模、高比例、市場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支撐這一成就的,是我國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新能源技術產業體系。
在風電領域,我國已經具備最大單機容量達10兆瓦的全系列風電機組制造能力,國內風電裝機90%以上采用國產風機,與國情相適應的低風速、低溫、高原等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已得到廣泛應用,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及關鍵部件國產化已取得重大進展。
在光電領域,我國在晶硅電池和薄膜電池最高轉換效率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從2014年開始,我國已經40余次打破實驗室的光電轉換效率紀錄。在技術水平與產業鏈方面,中國光伏組件產量一直占據全球約70%的份額,掌握著全球供給端的話語權。
在核電領域,我國已具備自主研發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的能力。自主核電品牌“華龍一號”成功并網標志著我國與世界核電強國處于“并跑”階段。
技術層面上的創新迭代,使得新能源項目的開發成本大大降低,2020年相比2010年,風電機組價格下降約50%,光伏組件價格下降約85%。目前,風電、光伏發電已具備與常規火電競爭的能力。從“十四五”起,中國新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將全面步入無補貼的“平價上網”時代。
在已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我國仍在有條不紊地繼續推動新能源基地集群建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黃河上游、河西走廊等七大陸上新能源基地;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等。
為推進新能源更廣泛布局,《實施方案》要求,鼓勵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農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頂建設戶用光伏;在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工業園區,加快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未來,新能源電力“自發自用、余量上網”將會成為常態。
當前新能源建設的政策紅利仍在釋放。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能量密度較低,所需土地資源多。針對此,《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新能源發展用地用海保障,通過明確用地管理政策、規范稅費征收、提高空間資源利用率、推廣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等措施,推動解決制約新能源行業發展的用地困境。
消納端:
多措并舉破解新能源電力消納難
不過,就像《實施方案》中所提及的,當前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仍存在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和消納的適應性不足等制約因素。
我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等發電區域很多都距離用電中心較遠,清潔能源所在區與電力消費負荷區基本呈逆向分布,這使得西北地區一些風光資源富集省份電力總體上供大于求。考慮到未來幾年西部各省區市用電負荷增速不會太大,同時新能源裝機規模快速增長,消納能力不足的問題將持續存在。
要把大量的清潔電力從幾千公里外輸送到用電負荷中心,只有特高壓能做到。目前,我國已經全面掌握了特高壓輸電技術,在柔性直流、多端直流等方面技術成熟。2020年,世界首條專門輸送清潔能源的特高壓工程——±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壓直流工程投入運營。該工程每年可將400億度清潔電力從1600公里外送到中原地區。
新能源發電的另一個短板就是隨機性、波動性高于傳統火電。傳統電網發電遵循的是“源隨荷動”的原則,用電需求多的時候,傳統電廠燃煤機組加把火就能解決問題。但是,“極熱無風、夜間無光”的特征使風電、光電之類的“綠電”并不能像火電一樣全天候工作,穩定供應的風險高。
加強儲能建設,是改善電力供需情況、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今年3月,《“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發展新型電力系統也是破解“綠電”消納難的重要一環。傳統電力系統是以化石能源為主體來打造規劃設計理念和調度運行規則的,新型電力系統則要適應新能源比例持續提高的趨勢,實現“源網荷儲”一體化,以滿足清潔低碳、安全智能、靈活高效等多項要求。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光伏發電在白天時出力很大,到了夜晚就發揮不了作用。風電卻正好相反,因為夜間風力大。但不論風電還是光電,在18至20時的用電晚高峰時期出力均不足。這就需要火電機組臨時頂上。如此一來,電力系統就要面臨同時接納、調配多種電能的情況。
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目前仍處于摸索階段。針對此,相關部門在規劃理念革新、硬件設施配置、運行方式變革、體制機制創新上作出系統性安排。《實施方案》也對此提出明確要求,包括全面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和靈活性,著力提高配電網接納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穩妥推進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等。(半月談網)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