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外界紛紛憂心不堪油價暴跌重壓、煤制油等煤化工產業鏈會否成為伊泰集團棄子之時記者獲知了伊泰16萬噸煤制油示范項目已經暫停生產煤制柴油的消息。
如果僅從字面理解,伊泰煤制油算是已經“折了”。至少,它已經不再量產煤制油,轉而向中間產品環節及下游化工產品要效益。但這顯然不是真相。如內蒙古伊泰煤制油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齊亞平所述,16萬噸僅僅是一個示范項目,按照伊泰集團內部測算,當伊泰煤制油二期216萬噸項目上馬投產,則該生產線借助規模優勢,完全有能力抗擊國際原油(45.16, -0.43, -0.94%)價格接近或低于40美元時的系統風險。
16萬噸項目的意義在于示范
伊泰16萬噸煤制油項目如果全年堅持生產銷售煤制柴油,2014年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
齊亞平:16萬噸項目的產品主要是煤基制合成蠟、石腦油、柴油、液體石蠟、穩定輕烴、液化石油氣、硫磺等七大類,其中,煤基合成蠟屬于中間環節產品,產能約占整個工藝比例的15%~20%,液化石油氣是必須生成的副產品,約占5%,穩定輕烴占比約為30%,石腦油可以生產也可以不生產,因此,我們整個生產線產出柴油的比例約為45%。
從產品成本看,煤基合成蠟在中間環節生成,成本最小,但市場售價最高,遺憾的是,它的產出比例很難增大。我們非常想從煤基合成蠟上獲得更多利潤,但不現實,現有工藝水平做不到。
因為液化石油氣和硫磺均是副產品,我們沒有刻意調控這一部分產品的產量,其成本構成也難以準確計算。
接下來,就是石腦油、柴油、液體石蠟、穩定輕烴這四大產品。理論上,這四大類產品的成本是非常接近的,根據測算,2014年的成本均在5300元/噸左右(均包含各種稅費及17%的增值稅),換言之,只要市場售價在5300元以上,我們就仍然能夠獲利。
但柴油和石腦油不一樣,因為涉油,這兩類產品眼下每噸的消費稅賦成本分別是1411元和2105.2元,非常高,以目前的出貨價計算,柴油每噸批發價約6000元,這個價格減去5300元的成本,為700元,但這700元的盈利,被1411元的燃油稅一下子就吃掉了,反過來我們還要虧損700元,這也是公司為什么不再生產煤制柴油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在暫停生產煤制柴油之前,我們早就全面停止了石腦油的生產,因為后者稅賦更高,我們會虧損得更加厲害。
回過頭再看,正是因為及時調整了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伊泰16萬噸煤制油在2014年度仍然獲得了1.7億元以上的盈利,這樣的情況令人鼓舞。
2014年的前三季度,國際油價仍然處于相對高位。換言之,伊泰遭受到的最大沖擊是在2014年第四季度出現的。眼下又如何應對國際油價低于50美元的新常態?
齊亞平:這個問題非常好,無論是在煤制油方面,還是在伊泰集團公司層面,我們大家都在算幾筆賬,分別是當國際油價低于多少時16萬噸煤制油示范項目會全線虧損?煤制油示范項目過去所承擔的為集團公司新建百萬噸級生產培育人才的費用是否應該單列到集團公司?煤制油內部還有著多少個挖潛增效的死角可以開拓?等等。
2014年度,16萬噸煤制油示范項目營業收入約為11億元,利潤1.7億元。各類產品總產量約為18萬噸,超負荷10%以上。
在2015年度,除了開源節流、挖潛增效、壓縮采購物流成本等常規手段,我們還計劃再多產2萬噸左右的產品,即生產線負荷達到120%甚至更高。
我們算過一筆賬,超過負荷的產能,每噸獲得的收益目前仍然能達到3000元的水平,換言之,僅靠增產2萬噸,我們就可以獲得6000萬元的凈收益。
此外,我們與集團公司溝通,計劃向集團轉移約4600萬元的人才勞動力成本。這一部分人員總量約330人,全部是為新建百萬噸級煤制油項目儲備的,他們現在16萬噸項目練兵實習,這一部分勞力成本應該由集團公司承擔。
總體算下來,即便國際油價低于50美元,2015年我們也能獲得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盈利。
伊泰做了抗擊30美元油價的準備
化工產業具有量級越大、成本越低等特性,以伊泰煤制油二期形成216萬噸產能估算,屆時的盈利能力又有多大?
齊亞平:的確,無論石化工業,還是煤化工產業,量級越大,成本就會越小,能耗、損耗也會越小,相對應,產品成本也會直線下降,企業獲利空間則對應上漲。
按照國際原油跌到40美元估算,我們對216萬噸煤制油產能測算出來的理論結果是,各類產品的成本約為3452元/噸(按照70%產品為柴油和汽油計算,含增值稅及燃油稅),再按照現在的終端批發銷售價格,我們可以收回現金流4166元/噸,也就是說,每噸產品的利潤空間約為700元。以216萬噸計,年度獲利將達到15億元。
而就伊泰集團在煤化工產業鏈上的整體布局看,我們屆時會形成千萬噸的產能,整體年度獲利水平將超過70億元。
你剛才描述的是當國際油價為40美元時,伊泰煤制油二期達產能年度獲利將為15億元,假設國際油價回暖,甚至暴漲,屆時的局面又將怎樣?
齊亞平:這種情況肯定會出現,但會持續多長時間,無法預判。我們猜想,屆時伊泰在資本市場將再次成為“白馬股”,廣大投資者受益更大。
還有一種假設,如伊朗在1月19日所言,他們認為國際原油價格跌到25美元也不是什么大事兒。請問,伊泰設想過此類極端情況嗎?是否也有應對之策?
齊亞平: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謹慎實施。伊泰在煤制油等煤化工產業鏈上歷來執行著科學論證的前提。
國際油價究竟會維持在眼下的所謂50美元的新常態,還是一夜回暖再現80美元以下,抑或如伊朗所言,暴跌至25美元,我們認為這是神仙打架,一切皆有可能。
但顯然,伊泰也在做出相應的準備工作。我們經過多輪數據模型分析,認為當國際原油價格暴跌至30美元時,伊泰通過減少或暫停生產煤制油等手段,仍然能保持微利。
就社會貢獻看,因為成本為3452元/噸的測算不包含1411元/噸的燃油稅成本,如果按照設計執行,伊泰煤制油二期在國際油價40美元時,每年還可以為國家貢獻稅收高達21億元。
另一方面,如果國際油價最終跌至30美元,伊泰煤制油完全可以轉產賣化工產品,外加現有的中間產品煤基制石蠟屬于石化產品鏈上無法產出的獨一份產品(目前國內僅有伊泰及潞安環能具有此產品及產能),綜合下來看,伊泰煤制油的抗風險能力也完全可以抗擊30美元時的風險。
我們也在做更為細致的模型分析,初步預期當國際油價30美元時,噸油回收現金流至少不低于3260元,而這一現金流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折舊費率,換言之,伊泰煤制油在國際原油價格處于30美元時仍然會擁有充沛的現金流,我們不擔心出現巨虧。
道理也很簡單,此前的測算都是建立在70%產品為煤制油的基礎之上,問題是,國際油價真的跌至30美元,我們必然早就轉產中間產品及液化石油氣、液體石蠟、穩定輕烴等下游化工產品,這些產品都可以有效規避燃油消費稅問題,同時幫助企業獲得更充裕的現金流。
當然,伊泰煤制油二期目前仍然在核準階段,所有以上分析,都建立在模擬的基礎之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