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內將再造一個新惠州1988年春,原惠陽地區一分為四,惠州市宣告成立,當年惠州市的GDP是80億元,工業總產值58億元;當年1月28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高層首次踏足惠州,為建一個250萬噸級的煉油廠選址進行考察。
彈指一揮間,18年過去了。2006年春,惠州市GDP已達803億元,工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也從當時的27%躍升至55%,惠州從一個農業市變成現代工業城市;投資逾43億美元的中海殼牌項目今天舉行投產慶典,當年的250萬噸煉油廠也變身為年產80萬噸乙烯及230萬噸各類化工品的綜合型石化企業。
創業艱難從零起步
今年69歲的黃成和是中海殼牌項目的“元老”。1987年,這位其時已有著10多年工作經驗的老石油人任務是組建惠州能源開發總公司,為惠州籌建煉油廠作準備。
他告訴記者,當年,惠州要上煉油項目的想法剛好與中海油的的想法不謀而合,雙方有了初步的合作意愿。1988年1月28日,由黃禮欣、陳國銘、周青松等12名專家組成的中海油考察組應邀來到惠州。“那個時候那個苦啊,條件很差,從惠州到大亞灣根本無路可走,得繞道惠東平山,進一趟澳頭港得半天時間,當時澳頭港只是一個小碼頭,號稱1000噸級碼頭,實際上只能停泊500噸級的小船,大亞灣放眼放去,滿目都是海灘,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基本是零。”
“惠州市領導下決心改善基礎設施,為這個項目落戶惠州創造條件。首先是要拉通惠州到淡水的那條路,經常我們去修路現場辦公時,車子陷在泥地里出不來,幾個主要領導就和我們一起推。當時全惠州就三輛吉普車,為了保證項目的落戶和上馬,市里硬是撥了一輛給能源總公司,那種效率那種激情實在令人感動。”
1988年11月,英荷殼牌提出與中海油合作。當年11月1日,英荷殼牌公司楊錦權博士等8位國外專家抵達惠州。經過3天實地考察,專家們認為大亞灣澳頭鎮的喜洲島(水深達22米)可以建10萬噸碼頭。最后,在殼牌老板的堅持和惠州方面的不懈努力下,中海殼牌項目終于決定落戶惠州大亞灣。
三大效應改變惠州
去年惠州實現GDP達803億余元,比上年增長將近16%。“十五”期間,該市的經濟總量更以年均12.8%的速度增長。這其間,惠州依靠的是兩大產業支柱,一是以中海殼牌項目為核心的石化產業,一是傳統的電子產業。
有關專家曾概括了該項目可能帶給惠州的三大效應:一是龍頭帶動效應;二是直接拉動效應;三是間接拉動效應。如今,這三個效應正一天天地釋放,并且迅速地改變著惠州。
龍頭帶動效應主要集中在大亞灣石化區。目前大亞灣30平方公里的石化區內,在談在建的大項目和石化中下游項目已達26個,總投資810億元。迄今為止,大亞灣石化區的投資密度已達每平方米上百萬元。
直接帶動效應則主要表現在:項目年產值130多億元,年上繳稅額約17億元,直接吸引1500余人就業。此外,項目相關的配套和公用工程項目17個,投資總額亦達78億元。
間接拉動效應則更為老百姓所關注。中海殼牌一落戶,惠州的房地產業一路看好,僅僅去年,該市的房地產銷售收入達35億余元。從去年開始,這種拉動效應正逐漸從惠州市區向惠陽和大亞灣延伸。與此同時,惠州的商貿業也迅速發展,大商場開始占據惠州商貿的主導地位。
奠定百年發展格局
“至2010年,惠州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700億元,五年內再造一個新惠州。”日前,惠州市委書記柳錦州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展望惠州的未來。
柳錦州說,“十五”期間,惠州市生產總值翻了近一番,2005年惠州市GDP突破了800億元,為“十一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十一五”是惠州的重要發展機遇期,隨著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建成投產和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的動工,惠州百年發展格局已經奠定,跨越式發展態勢已經形成。
與此同時,惠州市長黃業斌介紹說,“預計未來3年,大亞灣石化區的投資規模將達到800億—1000億元。到2010年,僅大亞灣的國內生產總值就將達到500億元,工業產出則達上千億元。”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