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汽柴油價每升下調0.22元、0.26元 發改委回應稱不存在漲快跌慢
汽柴油價格每噸均下調300元 上海93號汽油價降至7.55元/升
國家發改委10月8日宣布,從9日零時起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這是近16個月以來,國家發改委首次下調國內成品油價。
國際油價從高位震蕩回落已有近5個月時間,但由于一直未能達到國家發改委規定的調價“邊界條件”,調價窗口一直未能開啟。此次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均降低300元,相當于每升分別降低0.22元和0.26元。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說,此次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有利于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緩解價格總水平上漲壓力。不過分析人士稱,此舉對降低通脹的影響更多地體現為傳遞效應,直接影響有限。
此次調價相當驚險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已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最近一次是在4月7日,上調5%左右。這兩次上調均創出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以來的歷史新高。
分析師儲節旺稱,此次每噸下調300元與國際油價變化幅度基本一致,“這次下調應該說是比較到位的,也在我們預期的幅度之內。”
數據顯示,以連續移動22個工作日均價計算,布倫特/迪拜/辛塔三地原油截至昨日較4月6日下跌達4.09%,超過4%調價邊界條件。
4月之后,有三次油價出現下滑,但因“4%”和“22個工作日”的限制,調價窗口均在接近打開時重新關閉,進而引發了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跟漲不跟跌”的質疑。對此,國家發改委在今年8月8日承諾,如果達到邊界條件,“將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
昨日,三地原油變化率剛剛達到4%的調價紅線,國家發改委便宣布下調成品油價,可謂兌現諾言。
曹長慶昨稱,國際市場油價從前期每桶120美元的高點回落至目前水平,下降幅度確實早就超過了4%,但從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看,有一個逐步回落的過程,近日才達到4%的調價邊界條件,國家因此決定適當降低國內成品油價格。
事實上此次調價相當驚險。在“十一”長假前,三地原油變化率還僅僅停留在負一的水平。但是“十一”長假期間,國際原油市場出現“過山車”走勢。最終,受美國就業數據好于預期影響,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WTI原油期貨全周上漲3.78美元,漲幅為4.77%;1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全周上漲3.12美元,漲幅為3.04%。
“調價時機非常不錯”
儲節旺稱,“9月份、10月份是傳統的成品油消費旺季,休漁8月份結束,秋收也已經開始。在工業方面,這兩個月企業都將趕年底前的訂單,因此也是旺季。因此現在調整成品油價應該說時機非常不錯。”
不過儲節旺直言,在降低通脹方面,此次下調油價的直接影響并不大,主要是因為成品油在CPI中的比例比較小“下調成品油價對通脹的影響更多的是傳遞效應,比如農產品價格、物流行業的價格,這些都是比較深遠的,不是立竿見影的。”
對于國際油價的后期走勢,一位石油業從業者坦言看不準,“從利好看,美國有可能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但另一方面,歐債問題愈演愈烈,整個歐美經濟形勢都比較差,這必然會使得需求進一步下跌。未來出現國際油價大漲的可能性不大。”
本季油市將現“緊平衡”
曹長慶昨稱,在成品油調價操作中,每逢國內油價需上調時,因要考慮對下游行業影響以及通脹壓力,國家不僅適當控制調價幅度,還經常推遲調價時間;每逢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跌時,國家即按當時國際市場油價與上一次調價時水平所對應的降幅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因此,從調價操作時間看,不存在“漲快跌慢”問題。
曹長慶解釋道,自2008年底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方案實施以來,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了16次調整,其中10升6降,價格總水平有所上升,但這主要是國際市場油價上升所導致的。近日國際市場油價回落,煉油企業生產成本有所降低,但國內成品油價下調后,煉油企業虧損局面難以扭轉。
此次成品油價下調與國內需求轉旺存在一定相悖。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分析師韓景媛稱,當前正處需求高峰期,外加中海油惠州煉廠已進入檢修期,將使華南市場呈現緊張局面。另外,北方市場漸進入柴油零負號轉換期,后期配置缺口仍較大,預計本季市場將呈現“緊平衡”。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