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今年早些時候國際原油價格一度跌破遼河油田稠油開發綜合成本。至4月下旬,遼河油田曾連續數月原油庫存保持峰值狀態。近兩個月,國際油價雖有回升,但對于以稠油、超稠油開發為主的遼河油田來說,成本壓力仍然很大。
該怎樣組織生產最科學高效?“經濟產量”成為遼河油田上下“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最多的一個詞。
生產能力與經濟產量之間,一個不等式
相對而言,一個油氣田的生產能力在某個階段,是一個穩定值;而經濟產量則受資源、技術、市場、政策等因素制約,是動態的。
這是今年遼河油田前3個月的原油平均日產量:1月為3.003萬噸,2月為2.923萬噸,3月為2.836萬噸。遼河油田生產能力與實際產量之間距離在不斷調整。
“這不是簡單數字的加減。”遼河油田公司總經理謝文彥說,“這是依據一整套科學方法,調整油田生產能力與經濟產量的關系,把經濟產量細化到每個區塊、每口油井,適應遼河油田特殊的油藏和開采方式,使能力、產量、成本、效益達到科學統一。”
國際金融危機襲來,首先碰撞的是油田生產能力與經濟產量的關系。遼河油田生產的稠油、超稠油占總產量的2/3,單位成本遠高于稀油,綜合成本位居中國石油第一。在此情況下,遼河油田的生產能力與經濟產量的關系怎樣確定,到底生產多少原油最科學高效?成為遼河人必須找到的答案。
“從經營的角度看油藏,用效益的觀點看油井。”遼河油田提出,以單井效益產量評價為基礎,實現油田從按生產能力配置產量到以經濟效益配置產量的轉變,全面開展《遼河油田經濟規模產量研究》。
油田公司主管開發工作的副總經理任芳祥說,這項研究突出兩個方面:一是在保持遼河千萬噸生產規模的基礎上,進行產量規模與成本、效益的關系研究,科學優化產量結構。二是深化產能建設與經濟產量之間關系的研究,探索在現有資源、能力、技術和資金條件下,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產量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快捷、準確地測算經濟規模產量。
遼河油田2009年科學配置原油產量的工作,正是突出了“經濟產量”這個重點。在綜合生產能力、投資規模、生產成本、商品量等因素的基礎上,以經濟效益配置產量,把過去由一個專業部門的配產,變成多專業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綜合配置。
目前,經濟評價系統“遼河油田經濟規模產量研究”已全面啟動。基層各采油廠今年配產配注工作,則按照商品量、成本反推產量。
遼河油田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斌告訴記者,在尋找“經濟產量”的答案中,他們充分發揮“遼河油田單井效益評價系統”的作用,結合這套體系運行8年來所記錄的每口單井、每個區塊的即時效益狀況,再結合地質、工藝等方面的相關因素,形成科學運行方案,為產能建設部署提供依據,使產能井達標率達到93.6%。
任芳祥說,油藏經營管理的核心就是實現產量與效益的平衡。
經濟產量背后每個因素,都要得到科學答案
直觀國際金融危機對石油企業帶來的沖擊,是低油價與高成本的矛盾沖突。
今年3月,遼河油田確立的15個注水示范區及基層采油廠優選出的一批注水示范區,已陸續開展跟蹤經濟評價工作。據了解,這項評價要深入研究注水成本與注水量的關系,建立注水效果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從而達到高效注水開發的目標。
劉斌說:“這只是油氣主營業務經濟評價項目之一。作為搞好經濟產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經濟評價范圍和領域在不斷擴大。”
“范圍和領域在不斷擴大”指的是什么?劉斌說,就是影響遼河經濟規模產量形成的每個油層、每個區塊、每口油井、每項工程、每分投資、每項管理等等。所有這些要以服從于經濟產量的原則,尋找各自的最佳狀態。
為尋求構成油田經濟產量每個因素達到最佳狀態的答案,他們去年完成經濟評價項目525項,綜合覆蓋率達到84.6%。其中,672口水平井實施效果跟蹤評價覆蓋率為100%,使水平井單位操作成本低于平均成本14%,成為遼河油田穩產高效的重要開發方式。目前,遼河油田正在進一步細化每個影響經濟產量的因素,尤其直接關系到油田經濟產量的關鍵因素,更是一個不能少。
在產能建設上,遼河油田今年按照集團公司“關于嚴格控制投資,努力壓縮高投資和低產低效產能區塊”的要求,從“產能方案設計、區塊盈虧平衡、百萬噸產能投資、鉆井成本變化權重”四個方面,對2009年產能建設區塊進行全面篩選評價,實現了產能建設規模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這個油田對已經審批的600口產能建設井逐一評價、綜合排隊,最終有562口井達到效益評價標準,通過率為93.6%。其中,水平井211口、直井351口。到4月初,完鉆新井81口,投產井44口,日產油能力592噸,其中有3口水平井超過80噸,實現高產高效。
時間推移,地下油氣儲量在變,地上開發方式在變。過去,遼河油田往地下注1立方米蒸汽可產1噸原油。現在,注3立方米蒸汽才產1噸原油,投入不斷增加。
遼河油田每年生產850萬噸稠油,基本上靠注汽開采。一個采油廠、一個采油作業區、一個采油井站,注多少蒸汽最科學高效,成為遼河油田經濟產量研究中一個最有分量的要素。今年3月,遼河油田專門組織開發、計劃、財務和經濟評價中心等部門聯合展開注汽配置研究,形成全新的配產配注計劃。
遼河油田合作開發項目的經濟評價成為全新領域。去年晚些時候, 遼河油田首次對香港聯合石油公司委托的月東油田實施總體開發方案經濟評價,形成經濟評價報告。今年,這個油田又結合香港投資方的投資思路,分析雙方合作的冷家油田3年來16個產能建設區塊的實施效果,并對2009年至2013年6個產能建設區塊逐一進行經濟效益評價,保證冷家油田2009年產能建設方案科學高效。
形成遼河油田經濟產量背后,到底有多少因素需要重點控制?這個油田概括了四句話:生產規模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運行,以生產規模與經濟效益的科學匹配,指導生產運行計劃編制和實施過程控制;以技術指標服從于經濟指標為原則,強化產能建設經濟評價,從源頭控制好投資;以措施投入與高效產出的科學匹配,全面杜絕無效措施投入;以深化單井效益評價為基礎,掌握每口井產量與成本狀況,讓資源向高效井流動,杜絕無效投入。
保持油田經濟產量,要有一條最短的路徑
一份報告顯示,遼河油田12個采油單位有10個實現單井效益評價覆蓋率100%。這意味著這10個采油單位的每口井都找到最佳經濟運行狀態,也意味著這些井生產的每噸油都是經濟產量。優異的成績得益于遼河油田系統服務器實現全面升級。
去年8月開始,遼河油田集中4個月時間,對各單位效益評價服務器進行硬件升級,完成數據從舊庫向升級后新數據庫的遷移,保證了效益評價工作持續高效開展。新的數據庫系統運算速度大大提高,原來每月1000多口井效益產量的評價需要1個多小時,現在只需要3分鐘。
與此同時,油井措施經濟評價軟件2.0版全面推廣,使遼河油田措施效果評價覆蓋率達到89.8%。按照“投入少、見效快、產出高”的原則,這個油田去年評價各類增產措施2738井次,措施累計投入6.5億元,累計增油89.06萬噸,累計增氣8166萬立方米,措施收益15.41億元。其中,沈陽采油廠把提高酸化、壓裂、大修、側鉆等大型措施經濟有效率列入重點評價項目,地質、工藝、生產和經濟評價部門組成措施論證小組,每月月底進行技術經濟指標測算評價,先后否決無效措施21井次,減少風險支出639萬元。
遼河油田連續6年承擔中國石油“單井效益評價系統研究”項目。目前,已確立的6個子課題達到較高水平。其中,“多種開發方式條件下的超稠油開發效益研究”結合超稠油開發特點,對蒸汽吞吐、蒸汽驅、SAGD三種開發方式的成本構成及效益情況進行對應分析,提出高成本井治理對策,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
一項項科學高效油氣田生產經濟評價項目與方式,使遼河油田生產的每一噸原油都貼著“經濟”二字。
在“油田產量成本優化配置研究及應用”項目中,遼河油田把原油生產和成本投入對應研究,統籌配置,探索兩項變量的最佳配置技術,實現投入產出的有機融合。而在“特種原油開采降本增效的精細化管理”項目中,沈陽采油廠立足加強資金投入、能源消耗、生產過程和考核制度的精細化管理,創新效益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搭建覆蓋采油廠的效益評價信息平臺。
2008年以來,遼河油田圍繞經濟產量主題,創新管理方式,獲得國家、遼寧省和市級管理成果獎28項。
遼河油田直面危機,在挑戰中形成一整套新措施。目前,這個油田正在推演著一套公式。原則是,預算安排、生產計劃、產能建設體現經濟產量,每個項目、每項活動、每件事情都服從經濟產量。為求解產量與效益兩點之間最短的那條線——一條通向經濟產量的路徑,遼河人正在進行生產規模與經濟效益匹配模型、經濟產能建設與經濟生產規模對應模型等“八大模型”研究。
其中,生產規模與經濟效益匹配模型研究,就是優化產量結構,探索如何保持經濟有效的生產規模,實現產量規模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而經濟產能建設與經濟生產規模對應模型,就是把控制投資、降低成本與優化產量結構有機結合,形成不同經營形勢下的產能研究、試驗和建設原則,實現新區高效開發、難采儲量有效開發。
這套公式的魅力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只要把有關數據往公式里一套,馬上能得到當時條件下有關經濟產量的科學答案。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