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價格在昨天獲官方第二次下調后,前期出現的價格戰會否延續?對此,多位能源專家昨天表示,兩大石化巨頭未來可能還會在國家政策范圍內分別調整成品油價格,但過去一段時間的價格戰不太會重現,可能以微幅整理為主。
“我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依然偏高,仍存在一定下降空間。”資深石油專家韓學功教授昨天在接受上海證券報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的成品油價格與其他國家相比仍處高位,僅在日本之后。據他分析,國內成品油價格每升還有一元左右的降價空間。但扣除每升汽油1元和柴油0.8元的燃油稅后,可下調的幅度就比較小。
他指出,國內兩大石化巨頭在原油供應和銷售渠道方面各有優勢。中石化原油加工外購量達80%,其中進口原油占70%。在當前國際原油市場需求疲軟,價格持續走低的情況下,其煉油成本急劇下降。中石油是我國最大的油氣供應商,是國產原油的主要加工和銷售商。原先,石油開采企業銷售國產原油時,如果銷售價格超過每桶40美元,所獲得的超額收入,將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別收益金。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下跌,大幅降低了中石油需上交的特別收益金,也減輕其上游生產成本壓力。
“兩大巨頭其實各具優勢,在成品油市場競爭領域都沒有絕對性的勝算把握。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繼續開打‘價格戰’得不償失。”韓學功說。
東方油氣網副總經理鐘健則表示,自1月1日以來,國內成品油市場依然不改下跌態勢。主營在零售領域更是相繼拉開了激烈的價格戰。但此番國家再次下調成品油價格之后,加油站大幅降價促銷的局面或將得到緩解。
對于作為國內成品油供應“第三支力量”的地煉方面,他指出,成品油價格繼續下調將使地煉的生存環境進一步雪上加霜。
但另一位專家則稱,兩大集團此前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價格戰”競爭,未來仍可能在國家政策范圍內小幅下調成品油價格,但幅度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自去年12月25日以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已在上海、重慶等地多次推出降價促銷舉措,且降價幅度驚人。由于雙方降價頻繁,且間隔緊湊,被外界視為一場歷年罕見的成品油“價格戰”。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