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剩余油動用效果 降低產出油密度黏度
聚合物驅油是目前三次采油技術中日趨完善的提高采收率技術。
勝利油田孤東采油廠注聚區注采動態分析表明,由于長期受注入水沖刷,油井與注聚井注采直接對應的地層存在大孔道,有的井區大孔道非常突出,注入的聚合物驅替流體沿大孔道竄流嚴重,油井見聚濃度高,有的井見聚濃度高達1500毫克/升,幾乎與注入的聚合物濃度相同。
聚合物從注聚井注入后,瞬時即從油井采出,聚合物滯留地層時間短,聚合物驅替流體波及體積小,造成聚合物無效循環,聚合物驅油效果不理想,明顯影響注聚開發效果。
因此,在注聚井與斜向對應的油井對角線中心區域存在1/2以上的驅替“盲區”(即“死油區”),還有大量剩余油滯留地下采不出來,平面上剩余油動用狀況不均勻,動用效果差,沒有達到應有的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技術人員分析認為,為解決平面上剩余油動用狀況不均勻的問題,應通過改變聚合物驅油方向,使聚合物發生繞流,提高驅油盲區的剩余油潛力,為此,提出了“斜向驅”理論。
所謂斜向驅就是通過提高與油井直接對應的注聚井注入量,同排相鄰注聚井關井或大幅度降低注入量;對竄聚嚴重的油井計劃關井或大幅度降液,提高斜向對應油井生產參數提液,從而達到提高平面上剩余油動用效果的目的。
實施斜向驅,由于與油井直接對應的注聚井注入量提高,注入的聚合物驅替流體本來通過大孔道向直接對應的油井驅替,但由于該竄聚油井已關井或大幅度降液,且同排相鄰注聚井已關井或大幅度降低了注入量,則驅替流體不再驅向直接對應的油井,迫使驅替流體改變或徹底改變原來的驅替方向,不再沿大孔道竄流。聚合物發生繞流,被迫改變驅油方向,斜向朝間接對應的油井驅替,即沿該注聚井與斜向對應油井對角線方向驅替,使原來長期不受波及的死油得到動用,聚合物波及體積有了很大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剩余油動用效果的目的。
由于實施斜向驅試驗需要關井,影響一定產量,具有一定風險,勝利油田孤東采油廠技術人員選取了4個存在大孔道的注采井組分兩個階段進行試驗:提高2口與注聚井斜向對應的油井生產參數進行提液,2口竄聚油井關井;提高2口與油井直接對應的井的注入量,降低1口井注入量,關閉1口與油井之間有特大孔道的井。井組試驗于去年9月在孤東二區注聚區開始實施,經過4個月的試驗,日增油37.1噸。
到今年2月,孤東采油廠在試驗取得明顯增油降水效果的基礎上,又在兩個井組上試驗,到6月份注聚區先后有8口油井增油明顯,最高時日增油56.9噸,累計增油9889噸,注聚開發效果有了明顯改善。
實施斜向驅后,與注聚井斜向對應的油井見聚濃度提高,與注聚井直接對應的油井見聚濃度下降,而油井平均見聚濃度由原來的210毫克/升下降到90毫克/升,減少了聚合物的無效竄流。8口受效油井平均礦化度由7530毫克/升上升到7628毫克/升,產出原油密度由0.9829克/立方厘米下降到0.9685克/立方厘米,原油黏度由1849毫帕·秒下降到1648毫帕·秒,表明聚合物發生繞流,驅出了原來不能驅出的“死油”和地層水,使產出水礦化度提高,充分說明實施斜向驅可較好地提高平面上死油區的剩余油動用效果。
現場試驗表明,對有大孔道的地層實施斜向驅,是迄今為止在該類注聚區提高剩余油動用效果的有益探索和重大技術創新,理論上完全可行,且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豐富了聚合物驅油理論,具有進一步研究、推廣價值。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