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成為中亞國家名副其實的經濟命脈
中亞里海地區被稱為21世紀戰略能源基地。中亞國家由于地處內陸,油氣外運90%以上通過管道,管道是中亞國家名副其實的經濟命脈。因此誰掌握了管道主導權,誰就扼住了中亞能源發展的咽喉,從能源大競爭中獲勝。
美歐全力介入
美國插手中亞能源競爭,始自蘇聯解體起時期。1993年,美雪弗龍公司入主哈薩克斯坦田吉茲油田。10多年來,美歐石油利用強大的資金實力,通過簽署產品分成協議等方式,獲取了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等里海國家眾多潛力區塊。
目前美資企業油氣產量已占哈總產量37%,控制哈油氣儲量達17億~20億噸。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外運管道,美歐座擁里海能源開發優勢,卻不得不制于俄羅斯。為了打破俄對里海油氣外運的壟斷,1999年以歐美公司為主體啟動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道建設,2002年動工,2006年7月13日正式開通運營。
巴杰管道開通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意義。從經濟意義看,巴杰管道是獨聯體區域內第一條繞過俄羅斯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直接通往地中海和歐洲的石油線路。俄長期主要的能源外運網絡被扯開裂口,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等國在外運問題上有了可選方案,改變了外高加索和中亞原油外運格局,動搖了俄能源外交基礎。從政治意義看,歐美可以以管道為杠桿,加快輸出政治經濟影響,在哈薩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等國外交天平上有了實質性籌碼,使之與俄漸行漸遠,與歐美漸行漸近。
巴杰管線年產油能力為5000萬噸,但目前阿塞拜疆僅保障1200萬~1400萬噸原油,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重要油源地,從遠景看,巴杰管線必須經里海海底,上行到哈原油產地阿特勞,真正形成與俄羅斯分庭抗禮的西部運輸走廊。
除巴杰管線外,美國支持的巴庫-第比利斯-埃爾祖魯姆天然氣管道已近完工,與巴杰輸油管道相輔相成。醞釀多時的巴庫-第比利斯-卡爾斯鐵路正被提上議事日程。
歐盟則宣布投入58億美元,擬修建繞過俄羅斯的跨里海天然氣管道項目,大中亞地區能源外運西傾勢頭已不可避免。
俄羅斯重整旗鼓
目前中亞國家運輸管線主要是前蘇聯時期修建的,該網絡以“中亞-中心”線路為核心,通過支線連接各個產油氣國,由南向北逐步匯集到俄羅斯新羅西斯克,然后運往歐洲消費市場。蘇聯解體后,原有管線被各國分別控制,由于新管道建設不足,中亞各國在能源問題上仍需仰仗俄羅斯。
在哈薩克斯坦,主要有兩條經由俄羅斯的出口輸油管道,一條是田吉茲-新羅西斯克輸油管線,另一條是烏津-阿特勞-薩馬拉輸油管線,兩條管線石油出口占哈薩克斯坦原油出口的90%。
在土庫曼斯坦,主要輸氣管道是“中亞-中心”4號管道(土庫曼斯坦經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到俄羅斯),年輸氣能力可達500億立方米,但設施已經老化,目前滿負荷運行。
烏茲別克斯坦、阿塞拜疆也均通過國內支線管網與“中亞-中心”線路連接。總體估計,哈、土、烏、阿四國油氣80%以上須經過俄羅斯出口,這成為俄羅斯能源外交重要底牌。
針對歐美大國加快介入態勢,俄羅斯強化了對中亞里海地區能源控制。2002年,俄與哈簽署年1400萬噸石油過境協議。2003年,俄與土庫曼斯坦簽訂為時25年的長期供氣協議。2004年6月,普京訪烏期間,俄魯科伊公司同烏簽署布哈拉州油氣區產品分成協議,期限長達35年。2005年3月,俄與哈成立里海石油公司,加快入主里海油氣開發。
此外,俄積極推進“中亞-中心”線路現代化建設,俄與烏簽署天然氣運輸管道現代化協議,計劃將“中亞-中心”線路運能由目前450億~500億立方米,提高到700億~800億立方米,并新建年運輸能力為300億立方米的新管道。俄羅斯希望通過參與油氣開發和控制管道走向,拉住中亞國家西傾步伐,繼續保持在中亞能源競爭中的主導地位。
印度步步緊逼
印度對中亞能源圖謀已久。早在10年前,印度就開始籌劃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由于當時印巴關系緊張而擱置。該管線從伊朗南部油田修起,通過陸路穿過巴基斯坦,到達印度境內,工程全長2775公里,投資41.6億美元,計劃2009年完工。管道一旦鋪成,按照協議,伊朗每年將向印度供應500萬噸液化天然氣。
去年,印度石油部長艾亞爾親赴巴伊兩國開展“管道外交”,該管道又被提上議事日程。美國對此反應非常強烈,但印度態度十分堅決。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則是印度能源布局的北線。2003年,印度正式參與該管道項目投資談判。該條線路由于經阿富汗地區,受阿富汗戰爭影響,目前仍無進展。印度還設計了另一條從中亞經過中國新疆至印度的線路,作為北線備用方案。
中國積極參與
中哈輸油管線是中國參與中亞能源大競爭的重要戰略步驟。中哈輸油管線西起阿特勞,途經肯基亞克、阿塔蘇,經阿拉山口進入中國國境,最后到達獨山子,全長3023公里(中國境內253公里)。
作為中哈輸油管線組成部分的阿特勞-肯基亞克管線已于2003年初完工并投入運營。中哈輸油管線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獨山子段也完成并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全長1230公里,第一階段(2006~2010年)設計年運力為1000萬噸。二期工程肯基亞克到阿特勞段也已開工修建。第二階段(2011年后)輸油能力將達2000萬噸。
中哈輸油管線建成后,將形成一條貫穿哈東西全境的輸油干線。屆時現有輸油管線都可以通過這條干線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輸油管道體系。
天然氣管道方面,2003年中哈簽署天然氣管道可行性研究協議,有望近期完成可研報告。2006年4月,中國與土庫曼斯坦簽署中-土天然氣管道項目協議,擬議中的土-中天然氣管道全長2130公里(從土庫曼阿姆河石岸到新疆阿拉山口),預計投資40億~50億美元,建成后土方每年向中國輸氣300億方。
對于中國與中亞發展管道項目,歐美出力阻撓,俄心態復雜,但哈土等國積極支持,希望借此開辟油氣東進渠道,實現出口多元化。
中亞力保平衡
中亞國家出于國家安全考慮,一直不滿于俄獨家掌控出口管道。據估算,如果俄關閉一天閥門,將對中亞造成30億美元損失。歐美中印等大國紛紛介入,中亞求之不得。在中亞國家心理天平上,俄羅斯仍占有主導地位,但美國、歐洲、中國分量逐步增加,油氣外運多元化已是大勢所趨。
哈薩克斯坦擬議中的管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阿德勞-巴庫管線,設計年運力為5000萬噸,此管線與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線對接,徹底打通西運走廊。歐美原力主該線,但由于管道須穿越里海海底,環保要求很高,加之里海法律地位沒有解決,目前仍處于規劃階段。另一條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管線,該管線全長2100公里,設計運力為5000萬噸。據目前研究結果,該管線經濟效益最好,修成后可將哈產原油運往波斯灣地區,然后輸往亞太,但該管線途經伊朗,美國強烈反對,目前前景未定。
土庫曼斯坦于獨立之初便制訂了5個通向歐亞的管道方案,除土中天然氣管線和正在運行的土庫曼斯坦-伊朗管線外,另外有:一是跨里海管道(土庫曼斯坦-里海-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由歐美主導,全長2000公里,投資32億美元,輸氣量160億~300億方。因各國各持己見,特別是1999年阿塞拜疆發現大油田后,不再滿足其過境國地位,要求占用里海管道50%的輸送能力搭售本國天然氣,與土經濟利益沖突,美無力協調各方矛盾,又在融資問題上一拖再拖,至2000年3月,里海方案已停滯;二是土-伊-土(土庫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管道,全長3900公里,總投資76億美元,輸氣量300億方,因美對伊封鎖實現無望;三是土-阿-巴管道(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全長1650公里,總投資20億美元,輸氣量150億方,因阿內戰、印巴沖突進展緩慢。
烏茲別克斯坦支持土中天然氣管道途經本國;阿塞拜疆除繼續鞏固巴庫-新羅西斯克管線運力外,計劃將大力提升巴庫-格魯吉亞的蘇普薩管線和巴杰管線外運能力。
在哈薩克斯坦的美資油氣企業
1.雪弗龍德士古(Chevron Texaco)
2.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3.飛利浦(Phillips)
4.科麥奇(Kerr-McGee)
5.阿科(Arco)
6.凱薩石油(Caesar)
7.美荷集團(Anglo-dutch)
8.美國國際石油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9.CTS公司(Centas Technical Services)
10.賽內卡資源(Seneca Resources)
11.德爾塔石油(Delta)
12.叢林資源(Chaparral Resources)
13.國家能源公司(Nations Energy)
14.里海能源國際公司(Caspian Energy International,Inc.)
15.東方石油公司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