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能源緊缺的嚴峻挑戰,能源界深刻認識到:“能效是一項巨大、廉價、清潔的資源,能效優先應成為長期的國策以應對能源供給壓力。”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在能效方面的投資呈遞減趨勢。“中國需要新的措施,以補充更加嚴格的能效標準”。
在6月24日—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全球能源效率合作的障礙與機遇國際研討會”上,來自歐亞的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共同討論了世界范圍內特別是中國的能源安全和效率等問題。
降低工業耗能是提高能效的關鍵
中國是否能夠實現單位GDP能耗的預期目標?“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高耗能工業的能耗水平是否會較大幅度下降;在產業構成中,服務業的比重能否明顯上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在會上開宗明義。
“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4%,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關鍵是降低工業生產消耗的能源。”呂政指出,在工業消耗的能源中,主要集中在冶金工業、化學工業、建筑材料工業、火力發電、石油加工與煉焦工業等高耗能工業部門。
國家能源辦戰略規劃組副司長江冰也持類似觀點:產業結構中高耗能的第二產業比重偏大,低耗能的第三產業比重偏小。“一個國家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直接影響著該國能源效率的高低。”目前,中國已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工業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快,且高耗能重化工業比重高,工業化仍以量的擴張為主,而低耗能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0.3%)明顯偏低,與世界平均水平63%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是中國能源效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原因之一。
對此,呂政有更具體的分析:“中國高耗能工業綜合能耗顯著高于工業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大型企業的比重低。”
呂政說,“大量中小企業難以采用技術先進的大型設備,能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率低”。以煉油工業為例,中國煉油廠的平均規模只相當于美國的42%,日本的32%,韓國的15%;在鋼鐵工業領域,中國鋼材生產能力雖然已接近4億噸,擁有650多家煉鋼企業,但平均規模只有60萬噸,大型鋼鐵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只有50%左右;有色金屬工業、火力發電、水泥等高耗能工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能效的區域比較
對中國更具現實意義
“能源效率的國際比較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國能源效率的水平與節能潛力,從總體上看,中國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能源效率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一些決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如生產技術水平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超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差距也只有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才能逐步消失。因此,能源效率的國際比較,只為中國能源效率的改進提供了一個理想值。”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史丹研究員對能效比較的認識另辟蹊徑。
史丹表示,中國能源效率的區域比較研究,目的就是找出在當前經濟與技術發展水平條件下,中國實際可能達到的最高能源效率水平以及中國各地區向國內能源效率最高水平逼近的路徑,“然而,我們大多忽視了中國能源效率的區域差別以及縮小能源效率的區域差別對中國提高能源效率的現實作用。”
史丹認為,從總體上看,東部地區是中國能源經濟效率較高的地區,與東部地區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能源經濟效率有較大的差距。在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下,無論是東部還是中部與西部,均有進一步提高能源經濟效率的潛力和可能性,但是,東中西部各地區的潛力并不相同。
東部地區能源經濟效率雖然總體水平較高,但是內部差異卻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也就是說,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提高能源經濟效率的關系并沒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東、中、西部能源經濟效率差距最大的是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從能源供需狀況來看,能源資源比較貧乏、依賴于外部能源供應的東南沿海省市能源經濟效率最高,能源資源比較豐富、能源產量較大的省區反而是中國能源經濟效率較低的地區。
如何出牌?
“中國盡管在改進能源效率方面面臨諸多困難,但改進能源效率的潛力仍然存在。”與會專家對此認識趨同。他們認為,中國應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從管理、技術和結構三個角度,在改進能源效率方面做出更加積極的努力。
江冰表示,中國將加快《能源法》的制定頒布,能源管理的全部納入法制化管理,并長期貫徹執行。此外,還將修訂《節約能源法》,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節約能源法》為核心,配套法規、標準相協調的節能法律法規體系,依法加強節能管理,改進能源效率。
史丹詳細講解了可行措施: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節能技術,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技術、工藝與技術標準。對采用先進節能技術與設備的企業單位,給予多種形式獎勵。制訂合理的能源價格,一方面要有效地促進能源生產與流通,另一方面要有效地抑制能源的過度消費。不但要完善能源資源稅收與節能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還要優化高耗能項目的產業布局,綜合考慮原材料供應、交通條件、市場需求與項目所在地的能源效率問題,減少在能源經濟效率低的地區新建高耗能項目,加強市場監管,打破區域壁壘,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進一步加強金融、通訊、信息咨詢等市場體系的建設。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