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把清盤危機延后的恒鼎實業,又卷入一場追債官司,可謂是難關一個接著一個。4月20日上午,恒鼎實業公告稱,旗下全資附屬公司恒鼎中國于4月15日接到廣東省高院簽發的附帶傳票令狀。原告人招商銀行深圳車公廟分行向恒鼎中國提出申索,涉及未償還本金及違約利息款項約5.76億元(人民幣,下同)。
就在該公告發出的前一天,恒鼎實業成功押後香港清盤呈請,相關聆訊已被押后至今年6月20日。這也意味著恒鼎實業又獲得了兩個月的“緩沖期”。不過,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對曾被評為亞洲最年輕富豪的恒鼎實業董事長鮮楊來說,或許依然是個頭疼的問題。
頻違約引訴訟和清盤危機
這一次的法律訴訟,源自一項貸款協議糾紛案件。2013年1月13日,招商銀行深圳車公廟分行與恒鼎中國訂立擔保協議,其中六盤水恒鼎及盤縣喜樂慶作為擔保人,而六盤水恒鼎、盤縣喜樂慶及四川恒鼎質押若干資產及采礦權。然而,直至今年1月20日,恒鼎方面未償還的本金及違約利息款項總計約5.76億元,由此招致銀行方面的申索。
實際上,這5.76億元的欠款只是恒鼎實業負債的一部分。去年11月,該公司有一筆債券違約。該債券為其在新加坡交易所發行的4億美元5年期優先票據,票面利率8.625%。2014年已提前贖回了2.17億美元,到2015年11月4日的到期日,還剩下本金1.83億美元未兌付,加上利息790萬美元,總計仍有1.906億美元待兌付。
此外,該公司還有數億元的銀行貸款逾期。恒鼎實業間接控股的一家子公司向一家銀行借入短期無抵押貸款,已在2015年6月到期,而公司尚未支付有關應計利息,至當年9月底尚未償還的本金約2.9億元人民幣。
更為嚴峻的是,恒鼎實業一筆約1.34億美元的長期抵押貸款于今年1月4日逾期。該筆貸款債權人為一家境外銀行,由國內一家銀行出具的8.58億元的人民幣備用信用證作抵押。該信用證已被強制執行,而后國內銀行要求恒鼎實業償還扣除保證金之外的6億元人民幣借款。
債務壓身的恒鼎實業,今年1月19日接獲一項針對該公司向香港高等法院呈交的清盤呈請。該呈請正是一名買了恒鼎實業發行的前述優先票據,卻遲遲得不到兌付的債券持有人提交的。
陷入清盤危機的恒鼎實業,至今未發布2015年年報,并從4月1日起停牌至今。4月19日,恒鼎實業公告稱,經主審法官聆訊后,清盤申請已被押后至今年6月20日。重壓之下的恒鼎實業,獲得了兩個月的“喘息期”。
亞洲最年輕富豪困境難解
恒鼎實業,如果不是圈內人士,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如果說到鮮揚,或許會有不少人知道。據早年間媒體報道,鮮揚曾經以110萬元起家,8年時間從公務員變身百億富豪。在福布斯“亞洲最年輕富豪”榜、胡潤百富榜、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等諸多榜單中,鮮揚都曾經是常客。
鮮揚,就是恒鼎實業的董事長。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鮮揚先后收購了位于四川和貴州兩省的20個煤礦、兩家洗煤廠及1家煉焦廠,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煤焦化民營企業”。同一年,恒鼎實業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第一家在境外主要資本市場IPO上市的能源型民營企業。
然而,隨著整個煤炭市場的產能過剩以及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恒鼎實業也難逃虧損命運。智通財經查閱公告發現,2012年公司還盈利5.93億元,但到2013年就虧損了5300萬元,到2014年更是巨虧14.2億元。
目前恒鼎實業2015年的年報還未出來,但去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不到3.97億元,這還是同比增長20.9%的結果;除稅前虧損3.86億元,雖然相較于2014年上半年虧損11.3億元,減虧了65.8%,卻仍未走出虧損的泥淖。
事實上,早于2013年,鮮揚就開始謀求“救贖”,而方式無非資產處置或再融資等。從出讓云南恒鼎50%股權,到賣掉亞洲最大鋰輝石礦,從轉讓貴州小煤礦,到整合產業鏈降成本,鮮揚的財富保值步伐愈加艱難。
雖然以上種種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公司的困境,但最終走出泥沼還得靠整個煤炭行業的復蘇。然而,當下的事實是,煤炭行業仍然艱難。據中國煤炭行業協會的數據,截止2015年底,全國煤礦總規模為57億噸,而煤炭消費量約為37億噸,供給過剩高達20億噸。
有業內人士認為,經歷了2015年的整年下跌行情之后,煤炭價格下行空間有限,但在產能過剩且難以控制的背景環境下其上漲幅度亦受局限,所以煤炭價格低位平穩運行將成大概率事件。
如何挽救西南最大民營煤企,對曾經的亞洲最年輕富豪鮮揚來說,顯然考驗還沒有結束。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