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京舉行的2015中國循環經濟十年峰會上,與會專家紛紛表示,發展循環經濟應當改變過去財政依賴的狀況,讓循環經濟真正創造經濟價值,著重經濟效益。中國化工報記者就此采訪多位業內人士獲悉,石化行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風水寶地”,但至今經濟性仍未能充分體現出來。
2005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循環經濟在中國生根發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表示,循環經濟發展十年,成果豐碩,但問題也不少。比如原來的廢物環保處理完全是把錢“朝水里扔”,而真正的循環經濟應是把錢“從水里撈出來”,我們要的是循環經濟而不是“循環不經濟”。循環經濟只有在技術經濟上過關,實現真正的自我造血和自力更生,才有可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石油和化工業內不少人士對此深表認同。中國石化聯合會化工園區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從技術經濟的角度來看,一個項目、一條生產線的盈虧狀況好分析,比如貴州開磷集團建設了高強度耐水磷石膏磚和磷礦伴生氟、硅、碘等元素綜合利用生產線,年創效近2000萬元。但從一個企業和行業的整體來看,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賬還是比較混沌,真正擺脫了外部投入和“輸血”實現自主滾動發展壯大的案例還是比較少,行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經濟性從整體來看仍然不具太大吸引力。在他看來,這主要受限于缺乏好的技術和活躍的市場,有些企業和園區循環經濟的發展還會受到地區的限制,無法讓廢物再利用產生更高的價值。
上海化工園區、南京化工園區等是我國最早探索循環經濟的化工產業聚集區,成效也較為突出。據上海化工區管委會環境保護辦公室負責人介紹,上海化工區搞循環經濟不是政府行為而是市場行為。比如,為處置園區內的危險廢物,構建閉環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園區以市場化途徑引進了兩家資質高、能力強的危廢處置企業,他們與園區內的產廢企業簽訂合同,根據廢物成分定價,進行配套處置。產廢企業就近且低成本解決了危廢處置問題,危廢處置企業從廢物中淘金實現了持續穩定盈利,可謂一舉多得。
多位化工業內人士形象地比喻,化工產業鏈好比一張巨大的蜘蛛網,這樣的產業和產品結構是發展循環經濟最理想的,未來化工行業發展循環經濟潛力巨大。當前,要破解發展循環經濟“不經濟”的問題,第一有賴于加快產業園區化的進程,第二有賴于加快開發一大批好的技術和路徑,第三則要更加倚重市場化發展,讓市場的力量而不是政府意愿或企業一己之力來驅動循環經濟發展。
業界觀點
市場化專業化是方向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實現“十三五”循環經濟更好發展,從國家角度看,首先要積極推動綠色金融。包括設立國家環保基金以及國家生態銀行,給工業企業治理污染提供綠色貸款和資金支持。另外可以通過稅收政策和價格杠桿,讓做得好的企業得到實惠,提高他們治理污染的積極性。針對工業企業還應引入第三方治理。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不僅治理不到位,還產生了很多問題,因此未來應該真正讓環保公司來進行污染治理,讓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和外部的環保產業結合起來,實現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
國家污染物總量控制關鍵技術研究組長、世界綠色設計組織技術標準委員會主席夏青: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循環經濟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有效模式,將迎來極好的發展時機。節能環保產業應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主力軍,重點打好綠色循環牌,強調污染源頭治理和廢棄物高效利用,用市場化的手段消除污染物、創造價值和效益。
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按照國家的規劃部署,“十三五”我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總產值規模有望達到3萬億元。依托政策指引和日益成熟的綠色循環技術,循環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即將進入蓬勃向上的新時期,以市場化運作實現循環經濟效益的理念正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共識。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