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深陷“雙反”泥淖。
煤山油海,儲量再大,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而從誕生的那一刻,身上就標注著“可再生”印記的新能源,自然成為日漸枯竭的化石能源未雨綢繆的戰略選擇。但是,新能源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在光伏產業深陷“雙反”泥淖、生物燃料產品難出深閨,電動汽車發展舉步維艱之際,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對于推動新能源發展帶來哪些建議?化學工業又將為新能源發展注入哪些新動力?
新能源發電:政策引導至關重要
在新能源領域中,加大對風電、光伏發電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財政補貼擴大國內市場,消化過剩產能,同時積極為新能源發電并網掃平障礙,是不少代表委員的一致呼聲。
來自內蒙古代表團的全國人大代表石磊認為,我國應該進一步加大風電產業扶持力度。據石磊介紹,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10億兆瓦,其中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乃至全國的風能富集區,全市可利用風能資源約7000萬千瓦,占內蒙古的三分之一、全國陸上可利用風能資源的九分之一。2012年全市風力發電量6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7%。
盡管發展風電優勢明顯,但烏蘭察布市風電發展所面臨的電網輸配能力不足導致風電供大于求的問題仍然困然著石磊。“2012年風力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2032小時,低于可研報告設計的2500小時,棄風電量約26億度,大部分風電企業處于虧損狀態。接入系統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風電發展的主要障礙。”石磊表示。
加速風電發展,還需要化工新材料行業的鼎立支持。據了解,風電發電機容量越大,風電葉片的體積就會越大、長度更長。通過開發高性能的復合材料、結構膠和涂料減輕風機重量、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發電成本,是每個業內企業都致力研究的課題。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明陽風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傳衛建議,在行業發展上國家應對風電行業實行扶優扶強政策,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整機制造商和10家左右重要零部件供應商;建立國家風電技術研發機構,提高風電產業研發水平與自主創新能力,以技術支撐風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對于近年來市場行情猶如坐過山車的光伏產業來說,加緊開拓國內市場已經成為代表委員的共識。
“我認為,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隨著國家對金太陽工程等國內光伏發電項目的支持,將我國具有優勢的光伏產品和技術轉化為國內市場,可行性已經越來越高了。”全國政協委員、遼寧奧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民說。
在朱建民看來,光伏產業非但不是一個落后產能,反而仍然是一個陽光產業。經過近10年的發展,特別是化工材料領域成果的支持下,我國從單晶硅、多晶硅,到切片,到電池組件,到相關的發電技術,應該說是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在國內大規模發展光伏發電產業的條件。現在光伏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境,國家應該積極鼓勵支持,引導它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光伏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也是一個轉型階段。從原料型的,半成品型的,向成品型轉變;從過度依賴國外,向開拓國內市場轉變;從過度依賴并網,向分體式與并網結合來轉變。我覺得這種發展模式很值得期待。市場通道打開之后,然后投資,產品,技術就會不斷的往這兒涌。形成一種綠色消費的良性循環。”朱建民告訴記者。
朱建民建議,培育中國的光伏應用市場,應該高度重視針對儲能系統的研究開發和政策支持,針對儲能用電一體化設備提供專項資金支持,實現設備層面上的自給式太陽能利用 。
朱建民提出大力發展儲能設備的建議與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長邢新會,全國人大代表、東岳集團首席科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永明不謀而合。
“釩為不可再生寶貴資源,長期以來,我國釩產品主要是在煉鋼過程中作為添加組分使用,缺乏更廣泛應用途徑的開發,導致釩制品價格很低。事實上,釩產品除用于煉鋼過程外,近年來呈現了在新研究開發的全釩液流電池中的應用潛力。釩電解液不僅可以作為儲能介質在釩電池中使用,還可以作為保護我國釩礦產資源的重要途徑。因此,發展大規模儲能全釩液流電池技術是推動我國清潔能源發展、拓展釩資源應用產業鏈及釩資源保護的重要方向。”邢新會說。
張永明透露,目前東岳集團在釩電池離子膜的研發上已經取得積極的成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今年我國在釩電池產業化方面將有具體進展。
中國首次航空可持續生物燃料驗證飛行使用的是小桐子原料油加工制成的航空燃料。 (本版圖片均由企業提供)
生物燃料:變廢為寶蘊含商機
眾所周知,使用生物燃料能有效減少機動車尾氣污染物排放,有利于PM2.5等空氣污染治理。而利用廢棄的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的燃料乙醇是一種新型清潔能源。據測算,添加10%體積燃料乙醇的車用乙醇汽油可減少一氧化碳排放25%~3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0%。如何擴大生物燃料的適用范圍、降低生產成本成為業界代表委員共同關心的話題。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鄧州市中醫院院長唐祖宣建議,國家應在政策層面上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發展秸稈生物質能源的支持力度,搶占產業先機。
唐祖宣認為,在我國發展生物質能源不僅可以節能減排,而且可以幫助農民增收,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為此,他建議在法律政策上,要落實國家現有各項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法律政策,特別是強制市場配額和產品全額收購的政策,制定促進生物質能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和實施方案。在財政政策上,設立國家車用生物燃料專項資金,從全國汽柴油銷售中收取車用生物燃料附加,專項用于車用生物燃料的研發、項目投資和運營補助。在稅收政策上,對生物質能源產品免征消費稅,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按照汽油中燃料乙醇的添加比例,對車用乙醇汽油調和組分油給予減稅優惠等。在價格政策上,對沼氣發電執行秸稈發電的上網電價政策;沼氣經提純達到天然氣標準后,入網和入站參照執行當地天然氣門站價格。在土地政策上,各級政府對生物質能化示范省規劃項目建設用地給予優先支持,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安排中給予重點保障,同時放寬用地指標限制。在投資政策上,要下放生物質能項目審批權限,簡化審批程序。加大對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項目的投資補助。
全國人大代表、圣泉集團董事長唐一林指出,由于在纖維素乙醇的市場準入、項目建設管理和核準方面,國家一直實行“定點生產,定向流通”的政策。而定點生產企業大都是大型國企,非定點企業生產的不能用作燃料乙醇,因此限制了民企進入燃料乙醇市場。此外,纖維素乙醇定點批復程序繁瑣,新批企業被選為定點比較困難,也制約了纖維素乙醇的擴大再生產。
唐一林建議國家把燃料乙醇項目審批下放到各省備案,由各省安排落實市場自由流通,改變在流通過程中由國企參股等不合理現狀,擺脫國企參股的內部控制,還燃料乙醇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給企業更多自主權。
同樣呼吁政府破除民企玻璃門支持非糧生物質燃料產業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陽光凱迪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龍。陳義龍提出,我國應修改《可再生能源法》,鼓勵非糧生物質燃油與化石燃油進行公平市場競爭,優先支持生產非糧生物質燃油企業,建設商品銷售的加油站,形成企業的銷售網絡,推進我國燃油市場競爭格局的形成;同時以確保生物質燃油企業生產原料供應,明確非糧生物燃油銷售商品的定價標準,加大企業的成本補貼。
全國人大代表、中船重工711研究所所長金東寒也十分關注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尤其是燃料乙醇。金東寒說,現在進入這個行業的是產業鏈低端的國有大型企業,比如中糧、中石油、中石化。他們生產加工方面比較熟悉,但是整個工藝優化還不夠。因為做燃料乙醇需要用多種熱交換器、泵,這些都是裝備制造業的長項,如果吸引裝備制造集團進入這個行業,通過合理競爭,有利于促進技術進步。
電動汽車:核心材料亟待突破
3月7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參加全國兩會時,選擇乘坐了我國自主品牌純電動汽車進入駐地。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倡導者,萬鋼的舉動顯然是為了宣傳推廣我國自主研發的電動汽車。用純電動汽車逐步替換傳統燃油車,確實是應對資源、環境壓力的一種解決方案。
不過,在多數業內代表委員看來,電池技術依然是目前制約新能源汽車實現突破的瓶頸。
“困擾我們的最大難點是電池。這關系到我們是否能拿出一個成熟、像樣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一汽董事長徐建一指出。
全國人大代表、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表示同意這一觀點。他指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過程中,電池是一個大問題,特別是電池材料,與國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我十分擔心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大。”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歐陽明高也表示,盡管我國以電池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在突飛猛進,但現在國外電池研發已瞄準300瓦時每公斤的能量密度,我國則差距很大,緊迫性突出。
據記者了解,要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性能和穩定性,在正負極材料、隔膜材料和電解液等多個領域,我國還需要加強科研力度和創新成果轉化。對此,徐建一表示,考慮到我國在車用電池技術上的短板,還要集中力量提升電池效能和安全性。建議從國家政策層面鼓勵車用電池研發,從電池材料這個源頭抓起,推進電池技術方面的突破。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和產品推廣上,政策支持不可或缺。長期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萬鋼在兩會中表示,科技部將繼續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基礎性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平臺共建共享、產業化商業化示范、國際技術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促進新能源汽車可持續發展。
除了純電動汽車之外,燃料電池電動汽車也是被寄予厚望的未來交通工具。近年來,世界各大汽車公司紛紛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資金,組織團隊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張永明透露,目前奔馳、寶馬等絕大部分德、美、日大型汽車公司都投入到了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工作,并且將在2015年全面開啟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業化。
“質子傳導膜是將氫氣和空氣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關鍵部分,也是整個氫燃料電池的核心。整個電池的尺寸都取決于質子膜的開發情況。目前這部分材料是杜邦等國際著名化企的競爭焦點,而東岳集團的研究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產品性能得到了國外汽車公司的好評,雙方正在就燃料電池催化劑和助劑等方面尋求進一步合作。”張永明自豪地說。
隨著環境壓力增大,風電成為新能源中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