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旨在為世界各國的中小企業搭建一個“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平臺,幫助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高競爭能力。(資料圖)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中小微企業近4000萬戶,資產規模達21.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60.7%。其中,石化行業規模以上中小企業34000多家,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80%以上。
與“頂天立地”的大型企業相比,“鋪天蓋地”的中小化企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更是超乎想象,一些企業家發展的動力和信心嚴重不足,有的甚至放棄企業經營移民海外。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關于“假如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仍愿意做企業家”這一說法,表示“不愿意”的企業家超過30%,高于2011年和2010年的調查結果。
“非公經濟36條”、“中小企業29條”、“民間投資新36條”、“小微企業29條”……近年來,政府的各種政策也在不斷出臺,但很多中小企業仍然感到一些政策措施不落地、貫徹落實不到位、企業融資困難、稅費負擔較重。這些制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問題,也引起了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的注意,不少提案議案都在為中小企業說話。
門檻高、束縛多,亟待政府回歸服務本位
“我們經過調查,一些地方政府為中小企業服務不到位,仍然是權力型,而不是服務型,沒有做到‘多設路標,少設路障’。這是造成政府對中小企業扶持發展的許多政策措施不落地的根本原因。”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慶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太利說。
對此,山西新絳普森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少波深有感觸:“現在是政府辦企業,而不是企業辦企業。這樣的政企關系,本末倒置了,職能混淆了,主體錯位了。”
“對危化企業來說,水、電、土地、壓力管道和球罐建設等要經過層層審批,能評、環評、安評、消防等都要進行驗收,而且審批手續非常難辦,驗收堪比‘西天取經’。企業眾多,如果政府什么都管,根本不可能管得過來,反而管不好。重審批輕監管是目前政府管理企業過程中存在的通病。”張少波十分中肯地進行了分析。
張少波認為,政府應多加強企業健康運行的法制建設,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對企業的規范運作進行監控。一旦出現問題,由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處理。不管民營還是國有,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一視同仁。這樣既是對企業的減負、減壓、松綁,又能使企業成為市場的真正主體,讓政府、企業的職能均回歸本位。
全國政協委員、晉商銀行黨委書記上官永清則建議,政府要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項目與程序,有效解決小微企業“開門難”的問題。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在呱呱落地和蹣跚學步階段的扶持力度,針對小微企業特點,進一步縮短登記注冊時間,減少注冊收費項目,并逐步降低準入門檻,拓寬準入范圍,有效解決小微企業開辦階段和運營初期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促進小微企業輕裝上陣參與競爭。
同時,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以及李克強總理在上任第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作出的“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手換成市場的手”、“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將國務院各部門的17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再削減1/3以上”等承諾,又一次為中小化企帶來了希望。
融資難、融資貴,希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融資難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中小化企發展的一道坎兒。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實力相對較弱,往往達不到銀行現行信貸管理體制所要求的抵押擔保條件,因此融資困難。然而,融資難的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融資貴卻又成了立在中小化企面前的一道新坎兒。
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鵬凱表示,盡管國家在大方向上支持民間投資、支持民營經濟,但“體制性歧視”依然是制約民企發展的最大瓶頸,主要體現在價格、稅費、融資、市場準入和資產重組等方面。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一些中小化企由于資產質量不高,經營狀況不穩定,貸款往往需要抵押、擔保甚至是雙重保證,很難享受到國家的基準利率或優惠利率,融資總成本比較高。另外,小微企業實際上很難得到國有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拿到的大多是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小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都比較高。
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我國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體系尚不健全。比如,我國沒有建立專職服務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性銀行;重點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小金融機構數量較少,金融產品和業務不夠豐富,網點延伸和覆蓋的區域不夠廣泛;融資擔保體系尚不完善,商業擔保公司小、散、亂,經營不規范、收費高等情況仍然存在,加重了中小微企業融資負擔。另外,小微金融差異化監管政策還沒有充分執行落實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業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律師黃廉熙指出:“我國有關金融部門應該采取有效的扶持措施,一方面要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金融主體的活力,將民間資本引導到更多地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型商業銀行中去;另一方面,也可考慮開設專門的小企業政策銀行,或是在現有金融機構中開辟專門為小企業服務的貸款部門,由財政部門補貼部分利息,切實把小企業貸款利率下降到合理水平。”
孫太利則建議,政府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構建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相互協調補充的金融支持體系,使其真正落地、管用。在企業的起步階段,政策性金融提供條件相對優惠的融資支持與風險保障。當企業發展壯大之后,政策性金融可逐步退出,加強商業性金融進入的深度和廣度,從而形成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
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一部主任歐陽澤華還認為,中小企業多而融資難、民間資本多而投資難,應該完善市場體系,支持有條件的中小企業上市融資,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場外市場建設,對達不到公開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提供股份轉讓和小額定向融資服務,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
稅費雜、壓力大,期待藏富于企增強活力
“現在的中小化工企業大多是從傳統的支農企業調轉過來的,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企業積累不多、貸款不少、設備落后、能耗較高,結構調整任務艱巨,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希望國家能藏富于企,在稅收方面給這些轉型升級的中小企業更多的支持,使其增強活力,煥發青春,可持續發展。”山西陽煤豐喜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絳分公司總經理薛曉賓言辭懇切地對記者說。
據薛曉賓介紹,豐喜肥業原來只生產碳銨,從本世紀初開始調整產品結構,現在雖然產品不少,有硝酸銨、硝酸銨鈣、硝酸鈉、亞硝酸鈉、甲醇、二甲基亞砜等產品,但各產品產能不大、能耗較高,企業處境比較艱難。“目前,像我們這樣規模的化企不在少數,這些企業均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不調轉只有死路一條;如果進行調轉,資金又從何而來?所以希望國家能從行業發展的高度出發,減免企業稅收。”
薛曉賓所說的困難,也正是眾多代表委員在今年兩會上要反映的問題。“財稅體制改革是中國體制改革的核心。稅制結構不合理、稅負過高,導致目前中小企業稅務成本和用工成本高。”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評估咨詢集團董事長樊蕓說。
全國人大代表、用友軟件董事長王文京表示,中小企業承擔了中國80%的就業,但當前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經營發展面臨很多困難。中小企業的稅費負擔是綜合負擔,包括稅收、社保、工會、殘疾基金等多種費用。雖然國內部分地方政府也出臺過一系列的減負政策,但減負還不到位,希望政府更加重視一下中小企業的稅負問題。
黃廉熙也指出,盡管國家和地方都在稅費政策上出臺了不少優惠措施,但企業“高稅負”狀態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不少企業仍感到稅費減少力度遠跟不上企業成本增長的速度。
另外,黃廉熙還表示,減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名目很多,但額度非常有限;而占比較大的如教育附加、城建附加、水利基金等費用沒有明顯減少,有些如土地使用稅不減反增,社保費用負擔也比較重。
“當前民營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在‘不平等待遇’中負重前行,一些企業家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愿投情緒明顯。建議完善政府結構性減稅政策,采取嚴格措施抑制投機、限制投機暴富,引導更多資本、技術、人才要素投向實體經濟。”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政協副主席馮月菊說。
孫太利還提出,政府要進一步出臺落地、管用的財稅扶持政策,深化公共財政改革,進一步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應逐年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將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政策落到實處;加快營改增的實施,為鼓勵企業增加設備改造投入,建議擴大消費型增值稅實施范圍,特別是允許與設備投資配套的廠房投資部分抵扣進項稅,從而保持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像我們這樣的企業每年給國家上繳的各項稅收高達2000多萬元,而這么大的一筆資金如果用在企業的改造中,用在企業的發展上,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我們不是不繳稅,只是希望在企業比較困難的時候,如果能少繳或者是免繳,那么就可以挽救一個企業。”薛曉賓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