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是我國傳統煤化工領域的重點產品。近年來,隨著我國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我國甲醇產業發展較快,各地發展煤化工的起步項目多首選甲醇,甲醇項目投資較熱,產能、產量也隨之迅速增長。據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統計,2012年我國甲醇總產能突破5000萬噸,甲醇產量約為3060萬噸。但是,多年以來,我國甲醇產能利用率(業內俗稱“開工率”)通常在45%~60%的范圍內波動。因此,伴隨甲醇行業的高速發展,甲醇產能嚴重過剩的說法也頗為流行。
圖為神華寧煤60萬噸/年甲醇生產裝置。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那么,我國甲醇產能真的嚴重過剩了么?通過對我國甲醇產能的深入分析,筆者認為在甲醇產能過剩的表象之下,可能是較大的潛在市場需求,或者說是有效產能不足,甲醇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甲醇產能過剩說”不應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障礙。
數據:
低效、彈性產能比例數量較大
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甲醇產量762萬噸,表觀消費量是856萬噸;而2012年,我國甲醇產量達3060萬噸,表觀消費量約為3550萬噸。這6年中,我國甲醇產量增長300%,年均復合增速高達26%。雖因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2009年的生產出現了波動,但總體上甲醇行業仍處于高速成長時期。
中國甲醇進口貿易現狀
當然,在市場快速擴張時,甲醇產能出現快速增長也屬正常現象。但這其中,低效、彈性產能比例大。
中國甲醇出口貿易現狀
2006~2008年金融危機暴發前,由于甲醇下游消費增長較快,加之當時國內甲醇產能有限,供需緊張,造成我國甲醇價格在3000元/噸左右的高位持續震蕩,短期內甚至達到4000元/噸的高峰。高漲的價格刺激了國內甲醇產能的盲目擴張,在高價甲醇的背景下,這些項目經濟上也許是可行的。但是,甲醇項目的建設周期一般是2~4年,等這些項目建成時,甲醇價格已經回歸到均衡價位,有些產能就不可避免地不能發揮了。因此,這種情況的項目主要在于決策前期論證不充分造成的投資失誤,而非簡單的產能過剩。
分析:
類型不同導致利用率出現差異
那么,我國甲醇產業到底有多少有效產能?可以從近10年我國甲醇產業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甲醇投資過熱時期形成的產能分析來看,這部分產能主要分以下幾類:
天然氣制甲醇產能
2008年前,我國天然氣消費市場處于培育和初步發展時期,天然氣用戶數量和用氣量均不大,價格也相對較低,因此,天然氣制甲醇項目投資較省,建設周期短,經濟效益可觀。這一時期,內蒙古、河南、四川、青海等地一批天然氣制甲醇裝置拔地而起。
令人欣喜的是,這批項目投產時經濟效益很好,部分項目投資已回收。但是,此后由于我國天然氣市場培育較好,民用氣和工商業燃氣用量快速增長,天然氣作為清潔能源的價格也在上漲。天然氣價格逐步市場化后,天然氣制甲醇已不經濟。
目前我國天然氣制甲醇年產能近1000萬噸,大多數裝置都處于閑置狀態,短期內恢復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將來我國頁巖氣產業得到大規模發展,這些甲醇產能也有可能恢復。但從近期看,這部分產能大多應計入無效產能。
無煙煤為原料的單醇產能
金融危機暴發前,在高價甲醇的刺激下,我國也建設了一批以無煙塊煤為原料的單醇裝置,規模一般在20萬~30萬噸/年,全國總規模約在200萬噸/年。這部分產能大多由化肥企業建設。
無煙塊煤為原料的甲醇生產流程和合成氨流程相似,投資不高,建設周期短,管理方便。但是由于無煙塊煤屬于優質煤種,價格較高,在甲醇價格回歸后,這部分產能大多也不能正常開車。
聯醇產能
合成氨聯醇是我國特色的合成氨工藝,在中小化肥企業得到了普遍推廣,特別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醇烴(烷)化工藝,代替了傳統的銅洗工藝,具有凈化度高、污染小、節能等特點。在中小化肥企業,聯醇與合成氨幾乎不可分割:采用聯醇工藝,有利于降低合成氨能耗和生產成本;同時,聯醇裝置產量不大,正好適合區域性甲醇的消費需求。企業在建設合成氨—聯醇裝置時,一般會把甲醇塔的能力設計大一些,甲醇塔可以在30%~100%的負荷之間運行,這樣投資增加不多,使裝置保持一定的操作彈性,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2012年我國聯醇產能約為1100多萬噸,甲醇價格較低時盡量低負荷操作,產量約為500萬噸,約占合成氨總產量的10%。
聯醇產能的競爭力取決于整套合成氨裝置,不能因為規模小而籠統稱為落后產能、過剩產能,稱為“彈性產能”比較合理。
焦爐氣為原料的產能
2012年我國焦爐氣制甲醇產能約850萬噸。焦爐氣產能是隨著獨立焦化企業的建設而發展起來的,焦爐氣制甲醇屬于焦化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對提高焦化裝置的經濟效益和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焦爐氣制甲醇單系列規模為8萬~20萬噸/年。這部分產能的競爭力決定于主體裝置——焦化裝置的競爭力。只要焦化裝置能正常開車,焦爐氣制甲醇裝置對焦化經濟效益有補充作用。
近年來,隨著焦化產業兼并重組的進行,沒有尾氣回收的小型焦化裝置逐步淘汰,大型焦化企業和園區不斷增加,使焦爐氣制甲醇發展很快。近5年其年產能已從不足百萬噸增長到850萬噸,今后還有可能增加。根據焦爐氣制甲醇依托的焦化裝置來源分析,我國焦爐氣制甲醇的競爭力是比較強的。
除以上的產能外,剩下的甲醇產能基本是采用先進技術建設的大型裝置,單套裝置規模在30萬~180萬噸/年,應該都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因此我國當前5000萬噸甲醇總產能中,扣除無效、低效產能1000萬噸,再扣除按50%計算的彈性產能550萬噸后,有效產能應為3450萬噸,若以2012年產量3060萬噸計,產能利用率(開工率)應該在80%以上,考慮到部分產能是2012年中投產的,只生產了幾個月,這樣看來,甲醇產能利用率是很高的,也符合當前國內許多甲醇裝置,只要不是技術因素,都在高負荷運轉的實際情況。
建議:
理清概念,合理布局增產搶先機
從上述分析情況可以看出,今后業界在談到甲醇產能時不應一概而論地以總產能計,而得出開工率極低、產能嚴重過剩的結論。筆者建議提出有效產能的概念,以此來計算產能利用率,以免對產業發展政策產生誤導。
首先,對天然氣制甲醇,由于當前天然氣價格上漲,大多數項目已經不具經濟性。我國大多數天然氣制甲醇裝置,技術先進、能量利用合理、能耗較低。如果“氣改煤”能夠利用的設備也很少,沒有多大價值,那么建議對這些產能進行封存,可稱為“封存產能”。如果幾年后國內頁巖氣發展取得突破,還是有機會重啟這些裝置的。
其次,對聯醇產能應稱為“彈性產能”,不應以設備總能力計算,建議以總能力的50%計入有效產能。
再次,對于一些長期不能開車的煤頭單醇產能應列為無效產能。
總之,甲醇的有效產能還與甲醇價格密切相關,甲醇未來將越來越多地從化工產品屬性轉向能源產品屬性,其價格應該與油價掛鉤。我們研究結果是,在油價80美元/桶時,對應的合理甲醇價格應該是2600元/噸。甲醇價格上漲時,能夠運轉的甲醇產能可能會高一些。
隨著我國甲醇下游產業的發展,特別是甲醇制烯烴和醇醚燃料兩大潛力領域的發展,我國甲醇產業發展前景還是較好的。預計到2015年,我國甲醇需求量將達到4500萬噸左右,若按90%的產能利用率計算,需要有效產能為5000萬噸,從目前情況看,還需增加1500萬噸的有效產能。如果不及早謀劃增加有效生產能力,待甲醇新的下游市場發展起來時,我國甲醇市場又可能產生新的一輪“價格暴漲—大量增產—價格暴跌”的局面,這是各位期待行業健康發展的業內人士不愿看到的。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根據新興甲醇下游產業的發展,結合原料資源情況,合理布局新增有效甲醇產能。新增產能應按照國家要求的“煤化電熱一體化”的建設模式,建設一批先進產能,力爭使甲醇能耗達到1.4噸標煤/噸甲醇,力爭達到1.3噸標煤/噸甲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