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綜合消息 1月29日訊,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特點是富煤、缺油、少氣。東部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巨大,而內蒙古、新疆等地煤炭資源豐富,但面臨著運輸瓶頸制約。因此,將富煤地區的煤炭資源就地轉化成天然氣,成為繼煤炭發電、煤制油、煤制烯烴之后的又一重要戰略選擇。
我省的山東能源新礦集團在這一方面走到了行業的前沿。在天山腳下的新疆伊犁,他們投資130億元建設年產2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工程,每年可轉化煤675萬噸。這一工程的煤炭處理量和粗煤氣產量,是全國乃至世界最大的一次性建設的煤化工項目。日前,記者就此專題采訪了新礦集團的新天煤化工公司。
站在伊犁新天煤化工施工現場觀景臺上,建設工地的宏偉壯觀盡收眼底,裝置區、廠前區各種土建工程錯落有致,7個萬噸混凝土筒倉、3座氣化樓、8臺凈化塔、空分裝置壓縮機廠房、污水處理裝置等在整整3000畝的戈壁上星羅棋布。“過不了多久,這里將崛起一個現代化的煤化新區,煤制天然氣年產量20億立方米,可供半數山東人使用。去年5月,這個工程被列入國家‘十二五’煤炭深加工示范項目。”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新天煤化工公司總經理時丕應介紹。
“廠區距原料提供煤礦3公里,距西氣東輸二線支線11公里,項目生產的天然氣可通過‘西氣東輸’二線輸往內地。目前全部設計項目已完成95%,其中土建工程全部結束,設備已陸續進廠,2013年將進入緊張的安裝調試階段,2014年建成達效。到時候,山東就能用上這里生產的煤制天然氣了。”時丕應言語中透出一份自豪。除山東外,我國東部和南部,包括廣州和香港,也能用上新天煤化生產的煤制天然氣。
目前,我國隨著經濟結構轉調力度的加大和節能減排的迫切需要,天然氣供應的缺口正逐年加大,對外依存度更是呈快速上升之勢,并且城鎮燃氣、天然氣汽車、發電及分布式能源等下游產業均有望在未來數年取得可觀發展。據有關數據預測,到2020年,國內天然氣缺口將達1000億立方米。2011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24%,與2010年12.8%相比,呈成倍增長態勢。這從客觀上加大了對非常規天然氣及替代天然氣的需求力度,除頁巖氣開發力度加大外,煤制天然氣在國家“十二五”戰略中也被寄予厚望。
新天煤化引進了德國林德公司煤氣凈化技術,裝置處理能力世界最大;引進英國戴維公司甲烷化技術,高溫下合成高純度甲烷。每年除生產20億立方天然氣外,還可產出焦油10萬噸、中油8.4萬噸、化肥硫銨11萬噸,粗酚2.5萬噸、石腦油3.11萬噸等。這一項目創新了硫、氨綜合回收利用工藝,生產硫銨化肥,直接供應當地市場,目前已經申請了2項發明專利。對液體副產品焦油、中油進行加氫精制,生產汽柴油,直接在當地銷售。
“新疆煤炭具有低灰低硫特點,非常適合煤化工生產。而且由于煤炭資源豐富,煤炭成本遠低于每噸150元,有的露天煤礦完稅后的煤炭井口價僅為50元。而去年底,新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開始在廣東、廣西試點,其核心是未來國內天然氣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因此,在目前國內天然氣價格普遍被低估的情況下,新疆煤制氣的市場前景廣闊。”時丕應介紹。新礦集團在新疆的煤制天然氣項目,不僅有利于緩解我國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滿足國內能源需求,而且還能把新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該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銷售收入33億元、利潤8億元。
“煤炭開采處于能源產業鏈最上游,能夠獲取的利潤有限,而發展煤化工產業、煤炭深加工項目提升附加值,是煤炭企業需要努力的方向。作為液化石油氣和天然氣的替代和補充,煤制天然氣能源利用效率較高,是實現清潔能源生產的新途徑,能優化煤炭深加工產業結構,對于緩解國內天然氣短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山東能源集團副董事長、新礦集團董事長李希勇說,“新疆將是我國發展煤制天然氣的大市場,誰行動在先,誰就搶占了優勢。在5到10年內,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煤制天然氣生產和外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