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根據《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我國近年來能源對外依存度上升較快,特別是石油對外依存度從本世紀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超過美國成為石油消費大國中對外依存度最高的國家。對外依存度的上升,主要基于兩點:其一、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拉動對原油的需求上升。目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原油消費國(列美國之后),預計到2013年,我國原油消費量將超過5億噸;未來五年,國內原油需求仍將保持一定增速。其二、常規油氣的替代能源在我國的商業化生產尚待時日。如頁巖氣、頁巖油、煤巖層等新興能源都處在勘探開發的“破冰”階段。因此,“海外原油進口”仍是保障我國能源供應安全的主要途徑。
來自中國海關的數據統計,2012年10月我國原油進口量達到2367.8萬噸。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安曼為10月我國前三大原油進口來源國,占當月我國進口原油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0%、13%和12%。而統計2012年年初至今的數據,沙特、安哥拉及俄羅斯占據了前三位,同比分別提高8.58%、34.19%和29.27%。我國十大進口來源國中,中東占據六席,非洲安哥拉,俄羅斯,南美委內瑞拉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都是我國海外原油供應的重點來源地。
中東是關鍵
原油儲量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一半以上,提供世界1/3的原油供應,中東地區對于全球原油供應格局的意義不言自明。而對中國而言,中東目前是我們最大的原油來源地,將來也將會是保障我國原油供應安全的關鍵。根據海關數據,2005年-2011年,中東原油進口占我國進口原油總量都保持在45%以上。2012年1-10月份,我國從9個中東國家進口原油,總量達11,082.1萬噸,占據進口原油總量的半壁江山。
中東將在未來多年內保持其世界原油主要供應基地的地位。首先,中東地區儲量豐富,探勘開采技術水平領先,且近年無石油資源枯竭的擔憂;其次,中東各大產油國,國內經濟都高度依賴油氣資源,并依仗資源優勢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動,且將長期保持這一狀況。
中東原油供應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地緣政治。其因民族矛盾、宗教之爭、能源爭奪所引發的各類戰事不斷,歷史上多次攪動國際油價大漲大跌,中東“火藥桶”名副其實。伊拉克將重新成為世界原油的主要供應國。其有全球第三大的原油儲量,但由于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受限于戰爭、制裁等原因,產量無法提升。目前,伊拉克戰事結束,今年以來其原油產量和出口量有大幅提升的趨勢。目前,中東最大的隱患是伊朗核問題,其雖面臨西方國家多次嚴厲制裁,但其無明顯放棄核武器的跡象。伊朗是中國重要的原油進口來源地,2012年1-10月,進口量達1775.4萬噸,占我國總進口量的8%。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石油禁運制裁以來,伊朗的原油出口量減少,10月份,我國從伊朗進口原油同比下降達23%。
近年,依托頁巖氣、頁巖油的快速發展,美國對中東原油的依存度下降。中東局勢少去一個重要的外部維穩因素。而亞洲,尤其是中國,將成為中東原油的主要輸出地。那么,中國無疑將對中東原油供應中斷承擔最大的風險。
非洲是熱點
非洲是繼中東之后,中國最大的原油進口地,占2012年1-10月總進口量的23%。相較全球其他主要的石油基地,西非地區的油氣資源擁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比如幾內亞灣周邊的西非國家近年來穩定的政治環境、大規模的探明儲量、高品位的原油、低廉的生產成本以及有吸引力的國家財政政策和稅收環境等。
傳統印象中,我國一貫與非洲國家保持良好關系;但在石油開發的爭奪戰中,歐美仍占據主導。其主要憑借雄厚的資金實力、先進的勘探開發技術及管理經驗、傳統的政治影響等,布局多年,掌握先行者優勢。
近年來,中國開展與非洲產油國的合作,是以深厚資金實力作依托,積極援助基礎設施建設為起步的。南非標準銀行的一份統計報告指出,如今非洲基礎設施建設2/3的資金來自中國。
中國營建“安哥拉模式”,可視為我國作為市場后進入者,積極布局新興石油產地的一個成功范例。2002年,西非國家安哥拉結束長達27年的內戰,西方援助國紛紛撤出安哥拉,而中國則積極參與到其戰后重建中。中國企業參與安哥拉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供房地產建設援助等等。隨后幾年,西非探明石油儲量驚人的增長,中國占得先機。中國油企業標得安哥拉數個油區開采權;中方提供20億美元商業貸款修建煉油廠,以改變非洲出口低價原油卻進口高價成品油的被動局面。截止2008年數據,安哥拉已探明石油儲量120億桶,日產200萬桶。安哥拉絕大部分的原油出口到中國,在08年曾一度超越沙特,成為我國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2年1-10年,我國從安哥拉進口原油同比上升達34%,是第二大進口國。非洲原油供應最大的風險是政局動蕩與地區沖突。蘇丹曾是中國石油進口第七大來源地。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從蘇丹進口的石油約為26萬桶/日,占該國日產油量的75%。但經歷多年內戰后,南蘇丹于2011年7月脫離蘇丹獨立,其后掌握原蘇丹3/4的石油資源的南蘇丹政府因爭奪石油資源及原油運輸過境費用等問題,而于2012年1月單方面宣布停產。中國曾致力于在蘇丹復制另一個“安哥拉模式”,我國目前擁有蘇丹石油業務約40%的權益。而蘇丹原油供應的中斷,使中國成了最大的受害國。
加拿大是潛在新伙伴
根據IEA數據統計,加拿大擁有大約1752億桶原油儲量,位居全球第三,其國內需求有限,油氣資源主要用來出口。同時,加拿大的非常規油氣資源豐富,其是重要的頁巖氣、頁巖油和油砂的產地。在全球范圍內常規能源產量逐年下滑的大背景之下,加拿大有望成為未來國際上重要的能源輸出國。
不過由于加拿大自身地理條件的限制,其能源戰略一直以美國為核心,加拿大90%以上的石油出口運往美國。近年來隨著美國“能源獨立”口號的不斷深化,奧巴馬力推清潔能源戰略,加拿大面臨的考驗也越來越大。
此外,雖然美加是天然同盟,但由于美國的強勢地位,加拿大在雙邊貿易上一直非常被動。例如,此前加拿大曾禁用汽油添加劑抗暴劑(MMT),因其在環保上有爭議,但美國允許使用。1996年美國強迫加拿大撤銷禁令,加拿大公司上訴,美國不僅判其敗訴,還對其開出高額罰單。
在全球能源供應西移,需求東移的大背景下,加拿大急需找到新的合作伙伴,以實現自身能源戰略上的“突圍”。隨著美國的能源獨立,中國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加拿大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對于加拿大而言,可以獲得更高的原油出口收入,也能避免其經濟受到美國的過多影響。加大多元化貿易,擴大對華能源出口是未來加拿大的必由之路。
加拿大原油成為中國重要的供應源,其存在的風險包括:1.運輸不暢。因受地理位置等所限,目前加拿大原油直接經海運出口到中國的數量有限(2012年1-10月份為53萬噸,占我國總進口量的0.24%)。如何保障原油運輸路徑通暢,降低運輸成本,將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2.政策分險。如中海油收購加拿大能源企業“尼克森”案,在得到雙方公司股東的同意后,在報加政府審批時一再拖延,至今仍未有定論(就加政府目前決定的最后期限為2012年12月10日),可見加拿大政府方面對于有中國國企背景的能源公司的運作還是心存芥蒂。3.還有一個很大的不確定風險是:一向視加拿大為自家“后花園”的美國政府,能否放任其與中國合作增強,而不采取“阻擾措施”?
綜合以上的分析,為保障原油供應的安全,我國需實現進口來源的多元化。其中,中東是關鍵,其目前占比50%,未來3年將承擔至少50%的中國進口需求,美國依托頁巖油、氣革命,對中東原油依存度大大下降,其戰略重心東移,中國將承擔中東原油供應中斷最大的風險。非洲是中國的長遠能源安全戰略的熱點,但受限于其勘探開采水平,輸油管等基礎設施條件,更大的威脅是非洲大陸政局動蕩,沖突不斷;因此,未來3-5年,樂觀估計保持25%左右進口量。另外,潛在的重要合作伙伴包括加拿大和俄羅斯,能源供應大國和需求大國之間的互惠雙贏,合作的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