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3月02日訊
近日,水利部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此前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會上,“最嚴格”、“三條紅線”,這類極其苛刻的字眼被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反復強調。
具體到化工而言,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和排污量的高居不下是行業用水問題的兩個主要方面。目前化工行業的用水現狀不容樂觀,其中石油和化工企業最為集中的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地區的供需矛盾尤其明顯。按當前的正常需要且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國缺水近400億立方米。同時,記者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質量安全環保部了解到,2009年,化工行業排放工業廢水29.7億噸,占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14.2%。一些行業特征污染物氨氮、氰化物、重金屬等的排放量均高居工業行業前列。
對此,國家明確的最嚴格措施是:對取用水總量已經達到或者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要暫停審批建設項目的新增取水;對于取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就要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制定節水的強制性標準,禁止出售不符合節水強制性標準的產品;對現狀的排污量如果超出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總量的地區,要限制審批新增的取水,限制審批入河排污口。因此,從今年開始,化工用水不達標可能直接影響到正常生產。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孫偉善認為,目前石化全行業每年新鮮水的使用量才五六十億立方米,但循環水的利用量很大,有幾百億立方米。“三條紅線”中明確的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沒有具體指出是新鮮水還是循環水。如果指的是新鮮水,對石化行業的影響并不大;如果指的是循環水,影響會比較大。
此外,不同地區的化工行業所面臨的水問題也不盡相同。我國西部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而這一地區正是煤化工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地區。煤化工耗水量大是不爭的事實。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劉志光認為,在硬性指標下,地方政府和企業要充分審視水資源壓力,努力找到應對措施。而我國東部和南部地區水資源較為豐富,行業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廢水處理。“南方的很多地方地下水位淺,企業取水方便,因此受到的限制較小,但企業要著重做好廢水處理和達標排放工作。”中化化工科學技術研究總院副院長李鐘華認為。
水利部總規劃師、規劃計劃司司長周學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對水資源利用的控制主要通過區域來確定目標,依照這個目標再對區域內的不同行業、企業進行資源調配。而從行業角度看,也會有一些宏觀的原則。比如,農業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保證用水量不增長。因為農業的用水量較大,占總量的60%以上。周學文強調,寧夏、內蒙古地區的能源化工項目就可以利用從農業節下來的水。
這種水資源的調配實際上就是水權轉換,并不單單局限于農業與化工之間。據介紹,國家將逐步淘汰一些高耗水工業,并對一些用水大戶進行技術改造,從中節約下來的水可以在用水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新建一些生產項目。再比如,老企業一般有取水許可指標,而如果其所在區域已經超過了取水許可指標,新建企業或項目就會被暫停或限制批準,此時,可以鼓勵兩個企業之間進行水權轉讓,通過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
開源是一條路,但化工行業企業更應該做好節流。大力推廣節水和污水減排技術,做好水資源綜合利用,是應對水問題的有力措施。這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的業內人士的共同看法。
“靠水權轉換獲取充足的水資源不見得指望得上。”孫偉善認為,水權轉換是區域內用水調整的手段,會受到區域發展要求的影響。例如,內蒙古發展煤化工,農業節下來的水會更多地給煤化工企業,其他化工企業能用的水就少了。因此,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是行業企業最應該做的。這個管理規定的出臺,對全行業結構調整和先進技術的推廣是一個促進。孫偉善告訴記者,今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將與水利部水科院聯合對石化行業用水狀況進行調查,水利部會以調查結果為基礎,發布行業需要推廣的節水技術目錄。
去年出臺的《“十二五”化工行業環境保護發展指南》指出,目前行業內雖然有了一批比較成熟的能源節約、清潔生產和“三廢”綜合利用的新工藝和新技術,但總體上講數量比較少,水平也比較低,特別是缺乏關鍵共性技術,如農藥、染料等精細化工行業的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治理技術、高濃度氨氮廢水削減技術等還未從根本上取得突破,還難以形成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力支撐。該《指南》將化工行業用水目標定為:到2015年,所有化工企業要實現清污分流,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2%,廢水實現全部處理并穩定達標排放;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比“十一五”末減少10%、12%,主要行業噸產品廢水排放量降低10%。要實現這一目標,只有通過技術手段落實節水和廢水資源化工作,才是化工用水問題的解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