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環保壓力下,氯堿行業這個耗能大戶必須進行戰略性轉型,這是一個業內企業設法逃離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克隆島”的艱難過程。延伸發展高附加值的有機氯產品和化工新材料,發展循環經濟,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新型氯堿化工產業成為一條康莊大道。
尋找新利潤點
“氯”和“堿”是分離“鹽”之后的兩項聯產品。證券時報記者從日前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氯堿論壇上了解到,氯堿行業傳統產品燒堿、PVC等產品的技術含量基本為零,直接導致了氯堿傳統產品產能嚴重供過于求的現狀。隨著西部地區新建產能迅速擴張,產品同質化產能嚴重過剩的現象還將加劇,氯堿行業將面臨極大壓力。在此背景下,企業要發展、要盈利,只有致力于高端產品研發,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
“十二五”是中國氯堿行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據悉,政策、市場等多個層面將引導氯堿行業逐步擺脫單純以追求規模擴張為目的的增長方式,進入以“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行業增長質量”為核心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不要一想到氯,就想到聚氯乙烯(PVC),可以想想其它的氯產品。”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理事長李軍在第十三屆中國氯堿論壇上呼吁。他表示,目前我國氯堿化工產業正處于深刻變革、調整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才能讓氯堿的產品之樹更加枝繁葉茂。
在巨大的產能過剩和高成本的壓力下,位于東部沿海的氯堿化工已在謀求產業結構轉型。早在今年上半年,公司年產1萬噸CPVC(一種新型工程塑料,由聚氯乙烯樹脂氯化改性制得)項目就已建設完工。
而這只是新興氯堿化工開拓產業鏈的一種。除氯氣+CPVC外,還有氯氣+氯丁橡膠、氯氣+氯化聚氯乙烯等多種新型產業鏈。產業鏈上的高附加值產品,為實現利潤提供了保障。
氯堿化工總經理何剛介紹,從目前的經濟效益來講,CPVC項目不會替代公司原來的主業,但肯定是個標志。目前,公司CPVC樹脂每噸可以賣到1.1萬~1.2萬元,普通樹脂為每噸6000元左右。
不過,新產品也面臨著新挑戰。“高附加值的產品利潤高,但也面臨銷售市場小的現狀。這就是為什么氯堿化工花了6年時間研發,現在才年產1萬噸的原因。”臺灣臺塑某高管向記者透露。
何剛也坦言,進入CPVC這個新行業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把市場做大,擴大應用領域。
走循環經濟路線
除了發展高附加值產品,走循環經濟路線是氯堿企業的另一發展方向。本屆氯堿論壇上,與會人士提到最多的也是“循環經濟”這一熱門詞語。
“有人給西部氯堿企業算過一筆賬:西部地區氯堿企業量產后,由于它們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包括煤礦、電廠、電石廠等,PVC的價格在每噸1000多塊錢就可以賣。而目前國內PVC的主流報價在每噸6400元~6900元之間。”河南衡通化工集團董事長孫有才介紹說。
雖然這只是個簡單的算法,但卻道出了循環經濟魅力之所在。全產業鏈的、低排放的循環經濟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中國電石工業協會理事長、內蒙古白雁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玉表示:“循環經濟已成為我國電石行業格局演變的關鍵。”
以新疆天業集團為例,公司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煤、鹽、石灰石等資源優勢,在建設年產110萬噸PVC及配套項目的同時,綜合利用大循環產業鏈,實現了生產過程排放物的資源化與再利用。
此外,寧夏大地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則將電石爐尾氣除塵凈化和變換后生產合成氨、甲醇等,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采用電石爐尾氣生產合成氨的企業。還有的電石企業考慮與PVC企業聯姻,或者自建下游項目,以實現循環經濟。
如今的經濟環境下,企業走循環經濟路線,已成為一種潮流和必然。生產氧化鋁為主業的山東信發化工有限公司,在建設氧化鋁項目時,配套了煤礦、電廠、氧化鋁、電解鋁、燒堿、PVC等多個項目。公司銷售部長池駿慶驕傲地說:“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走循環經濟路線,生產成本非常低。”
陜西北元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鳳君透露,公司目前在跟美國卡里拉公司洽談,討論如何綜合利用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目前市場都是用氫氧化鈣吸收二氧化碳,公司的技術是利用液堿吸收二氧化碳,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和低成本。
湖北宜化副總經理劉波表示,公司在新疆的煤化工項目,即采用了循環經濟模式,配套有合成氨、尿素、電廠、電石廠、燒堿和PVC等產能。依托自身產業鏈和優勢,開發獨特的氯堿循環經濟產業鏈,已成為氯堿企業擺脫同質化,進行自救的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