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日本地震和對下半年國內限電影響冶煉產能的預期,部分國內的銅冶煉商,已經與國際礦業巨頭必和必拓敲定了2011年下半年的銅精礦加工/精煉費(TC/RC),在上半年的基礎上繼續增加。
銅陵有色金屬集團一位內部高層昨日對記者證實,包括銅陵有色在內的部分國內銅冶煉商,已經與必和必拓敲定了2011年下半年的銅精礦加工/精煉費(TC/RC),價格在每噸90美元和每磅9美分。
這些銅冶煉企業與必和必拓達成的今年上半年TC/RC在72美元~77美元不等,與過去幾年連年下跌的加工費相比,今年的加工費終于開始掉頭上漲。
“按照目前的加工費,冶煉部分的業務終于可以盈利了。”江西銅業集團一位高層對本報記者透露,此前幾年,由于加工費的連年下滑,銅冶煉部分一直處于虧損,冶煉企業的盈利,主要得益于自有礦產的開發和銅價的攀升。不過,對很多冶煉企業尤其是中小冶煉企業來說,未來面臨的盈利風險依然不小。
冶煉業務終扭虧
每年銅陵、江銅等銅冶煉商都會與必和必拓等銅礦生產商進行談判,確定當年的TC/RC,從今年上半年開始,與必和必拓洽談的TC/RC協議變為半年一談。
與上半年的費率相比,下半年的TC/RC協議上漲了20%以上,不過據記者了解,這一價格協議與目前120~130美元的現貨加工費相比還是低了不少。
江銅集團執行董事、財務總監甘成久在上周末舉行的“上海銅鋁峰會”期間對本報記者分析,今年下半年的TC/RC比上半年高,原因主要是受日本地震對銅精礦的需求減少的影響。日本地震導致日本的銅冶煉商減少了幾十萬噸的銅精礦需求,這有利于下半年冶煉商方面要求TC/RC提價。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是智利等銅礦的主要進口國。3月份日本地震爆發后,日本三菱公司、古河電工及同和礦業三家銅冶煉生產商一度宣布因遭遇不可抗力被迫停產。部分供應到日本的銅精礦轉賣到中國,這也給中國銅企提供了較好的談判條件。
而銅陵有色上述高層也對本報記者透露,今年的限電情況預計比去年嚴重,目前有些企業已經受到了一些影響,預計未來受到的影響更大,這也將影響對銅精礦的需求,從而為談判爭取了有力的砝碼。
此次銅加工費的上調,對多年以來冶煉業務難以盈利的冶煉企業來說終于可以暫時翻身。近幾年來,由于冶煉能力遠遠大于銅精礦生產能力,冶煉企業獲得的加工費不斷下降,在2010年的加工費水平下,冶煉企業每生產1噸陰極銅,保守估計就要虧損1000元左右。
不過,昨天記者咨詢江銅、銅陵等多家冶煉商的高層獲悉,在今年兩次上調加工費后,冶煉業務已經可以盈利。
未來仍存風險
而對于目前較高的銅加工費未來是否可以持續,業界并不樂觀。有分析師就對本報記者指出,長期看來,全球銅礦供應集中度較高、礦山品位逐年下降且新增項目難以短時間內投產,未來銅精礦供應仍比較緊張,而銅冶煉產能過剩的格局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銅加工費博弈的主動權仍然在上游銅礦產商手中。根據CRU等研究機構的預測,自2014年以后,銅精礦供不應求的格局才會發生轉變。
甘成久也對本報記者分析,目前對冶煉企業來說,能夠盈利主要還是依靠另外兩個原因,一是這兩年銅價走出了單邊上揚行情,2009年漲幅達128%,2010年漲幅達32%,有不少的冶煉企業沒有保值或沒有全部保值,銅價上漲帶來了很大的一塊市場效益。二是自產原料增加,給冶煉企業帶來較豐厚的利潤,2010年中國自產銅精礦金屬量達120萬噸,即使每噸按2萬元盈利計算,也可為中國獨立礦山和冶煉企業增加效益200億。
但是,甘成久進一步指出,銅價單邊上揚的市場條件下,預期的市場效益可以使問題掩蓋起來,一旦銅價趨于穩定或趨于下跌,問題馬上就會暴露出來,尤其是一些沒有套保避險、規模小、工藝比較落后、實力不足特別是沒有或很少自產礦原料的冶煉廠就會舉步維艱,被迫關閉或走向破產。
值得關注的是,此前一路上揚的銅價,在最近已經開始出現了一輪下跌行情,安信證券分析師衡昆就在其最新報告中指出,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銅進口數據已連續三個月同比下滑,銅表觀消費量也出現同比下降,且降幅有擴大趨勢,預計短期內進口量仍將回落,繼續對銅價形成壓力。
對此,甘成久建議,冶煉企業應該加緊調整原料結構,比如加大對國內外銅礦的投資和開發,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選擇加工費更加合理的廢、雜銅作為原料,以擺脫對銅精礦原料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