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產業鏈主要由煉焦煤-焦炭-鋼鐵組成,煉焦煤是生產焦炭的原料,而鋼鐵行業近年來也占據了焦炭消費的85%以上,它們構成了緊密相連的產業鏈,焦炭價格受到上下游市場的共同影響。隨著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鋼鐵需求量與日俱增,帶動了對焦炭的需求,焦炭價格應聲上漲,價格大幅攀升導致了焦化企業的盲目投資,產能迅速擴張,每年都以千萬噸的增速增長,直接導致了焦炭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上游焦煤價格堅挺,下游鋼鐵買家也壓低焦炭價格,焦炭行業處于兩頭受擠的“三明治”,且對價格走勢的盲目預判也經常使得企業陷入被動。因此本文擬通過對焦炭與其上下游產品價格傳導機制進行研究,來發現它們之間價格的內在聯系。
一 焦炭市場分布概況
我國焦炭產量高居世界首位達20年,占據世界焦炭產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35.33%上升到了目前的近60%。2009年我國規模以上焦炭總產量為3.53億噸,在地區分布上,焦炭生產主要集中在煉焦煤資源較豐富的華北、西北等地區,分省份看產量最大的省份為山西,2004年占比在40%,雖然近年來比重有所降低,但一直穩定在全國產量的20%以上,2009年全年焦炭產量7649萬噸達22%,此外河北、山東、河南和遼寧四省產量也較大,五省合計占比09年達56.6%。而焦炭的主要消費地區則集中在鋼鐵企業比較集中的省份,華北、華東以及其周邊地區是我國鋼鐵企業最集中的地區,這兩個地區的生鐵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64%,占據了焦炭消費的66%以上,其中河北2009年生產鋼鐵1.52億噸,消費焦炭7080.9萬噸,是全國焦炭最大的消費省份,此外山西、河南、山東和遼寧等產焦大省也是焦炭的消費大省。從供需缺口看,山西是最大的焦炭調出省,占全國省際貿易量的一半以上,覆蓋到了遼寧、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到江西等地區,河北是最大的調入省,占據山西調出的40%以上,東北地區遼寧省份缺口還由黑龍江和內蒙古彌補,華南、華中等地區雖然焦炭需求的絕對量不高,但這些地區焦炭產量較低,因此焦炭供給主要依靠其它身份外運,對價格也產生影響。出口方面我國常年占據國際焦炭貿易量的近60%,天津港是我國最大的焦炭出口港,其價格已經成為國際焦炭市場上的風向標,但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由于國外需求的萎縮以及中國對焦炭資源的戰略性保護,開征了高達40%的關稅,且實行出口配額制度,導致了焦炭出口2009年大幅下降95%多,進入2010年出口有所恢復,但絕對量仍然處于低位,因此出口對于目前國內焦炭行業影響有限。
二焦炭產業鏈價格傳導分析
由價格學理論可知,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經濟環境下,價格鏈條上的各種商品價格都能夠有機的構建一個體系,任何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都會經由成本推動或需求拉動向其它環節傳導。煉焦煤作為生產焦炭的主要原料,占據了焦炭生產成本的60-80%左右,因此它的價格的走勢能夠很好的反映出焦炭行業成本的變動情況,對焦炭價格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而焦炭作為煉鋼過程中僅次于鐵礦石的第二大生產原料,鋼鐵行業近年來也占據了焦炭消費的85%以上,也會受到下游產品價格的影響,當下游鋼鐵行業景氣度上升時,鋼廠利潤增加,將提高其產量,從而帶動焦炭需求,并抬高焦炭市場價格,反之焦炭價格將下跌。根據它們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不同,其價格傳導的作用也有強弱的差異,一般人們使用投入產出價格模型來揭示國民經濟中各產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而分析產品價格變動對其它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但這一方法有比較嚴格的前提假設,認為價格的影響效應通過產業鏈瞬間傳遞出去,但現實中價格的傳導存在時滯與傳導阻礙等問題,尤其是在上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動上,企業調整其生產經營規模,改變產量需要時間來消化,且我國市場化程度仍不夠完善,價格還可能受到政府行政以及行業協會等力量的影響,因此在研究焦炭產業鏈價格傳導過程時,需要結合其價格走勢來分析。
我們選擇了2004年10月21日至2010年12月2日的上海地區周度數據來分析三者之間的關聯,從實證角度對焦炭產業鏈的價格傳導進行量化分析。從價格走勢圖中可以看到,三者價格走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其走勢體現出了以下三個特點:
1.周期性。基本可以分為三個周期:第一個周期為2004年到2006年底,此期間三者價格保持震蕩格局,價格波動較小;第二個周期為2007年初到2008年底,此期間生鐵、焦炭和煉焦煤價格先后大幅攀升并達到歷史峰值,漲幅均超過100%,并在金融危機爆發后迅速回落;第三個周期為2008年底至今,三種商品的價格均逐步復蘇,有所回升但整體較平穩。它們的走勢與經濟運行是密切相關的,2007年后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鋼鐵需求擴張較大,且全球通脹趨勢日趨顯著,從而打破了過去幾年的平衡,資產價格均開始了一波新的漲勢,直到金融危機爆發,資產泡沫迅速破滅從而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鋼鐵產量與需求急劇減少,但2年來各國采取積極政策對抗金融危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需求有所回暖,價格也逐步回升并保持穩定。
2.時滯性。盡管處于一個緊密的產業鏈中,但它們的價格變動的時間卻存在差異。總體來看,生鐵價格領先于焦炭,焦炭價格領先于煉焦煤,存在價格變動從下游逐步傳導到上游的規律。2007年初生鐵價格開始上漲,并于2008年4月達到5450元/噸的峰值,焦炭則從2007年4月后才顯著上漲,并于2008年8月達到3240元/噸的峰值,煉焦煤則從2007年10月后才顯著上漲,并于2008年9月達到2100元/噸的峰值。而三者價格開始回落的時間也分別為2008年7月、9月和10月。上漲過程中生鐵到焦炭、焦炭到煉焦煤的傳導時滯分別為3個月和6個月,下跌過程時滯較短,分別為2個月和1個月。其中焦炭與煉焦煤之間價格傳導時間大幅縮短,也與我國煤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有一定的關聯。
3.波動性。從峰值與谷值的角度看,焦煤在整個時間段內的比例最大,焦炭次之,生鐵最低,說明了在長周期內上游成本的增長傳遞到下游會有衰減的效果,上游產品的價格變動并不會完全傳導到下游。分時間段看,在金融危機后下跌的過程中,三者價格分別由2100元/噸、3240元/噸和5450元/噸下跌到了1060元/噸、1300元/噸和2900元/噸,降幅分別為49.5%、59.9%和46.8%,而隨著經濟回暖價格回升以來三者價格也分別上漲了39.7%、51.5%和36.8%達到目前的1450元/噸、1970元/噸和4050元/噸。這說明焦炭相對其它兩種商品,其價格波動更加劇烈,在價格出現較大變化時,經常面臨著更大的風險。
進一步計算相關性可以得到,在整個時間區間內煉焦煤與焦炭價格、生鐵與焦炭價格均高度相關,相關度分別達到0.915和0.898,分區間考慮,金融危機后價格相關性有一定的降低,分別降至0.65和0.71,因此它們價格走勢是高度正相關的。通過計量方法可以得到三者價格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在一定滯后期內它們的價格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從而證明了三者價格之間存在良好的引導互動關系,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動能夠通過產業鏈傳遞到其它商品中。通過方差分解也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生鐵價格對焦炭和焦煤價格變動的解釋能力大幅提高,也說明了焦炭產業鏈中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為下游的需求情況,價格由下游向上游傳導。
不過進入2010年后,焦炭價格走勢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與生鐵、焦煤價格發生了一定的偏離,體現了其獨立性。總體看,生鐵和焦煤價格均出現了一定的上漲,而焦炭價格卻一波三折,盡管年末再次回升,但仍然在年初的水平。其原因在于近年來煤炭業和鋼鐵業的產業集中度均不斷提升,規模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增強,而焦炭企業雖然由2004年的1400多家減少到了2009年底的800家左右,但規模仍然有限,平均產能僅41萬噸,產能在100萬噸以上的只有68家,相比煤企和鋼企話語權較弱,且前期的盲目投資導致了焦炭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局面需要依靠行業協會限產來緩解,因此在產業鏈議價中獨立焦企處于絕對的弱勢,在成本上漲時卻不能將其轉移到下游鋼鐵行業,這對價格傳導構成了一定的阻力,導致了焦炭行業虧損嚴重。
三理順價格傳導機制的建議
1.尋求上下游聯合
從產業組織理論來看,煉焦煤-焦炭-鋼鐵是典型的上下游行業,在市場條件下可以采取垂直一體化、長期合同或者靈活現貨市場的方式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我國獨立焦企以民營企業為主,大多不掌握煤炭資源,且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相比鋼廠自建焦化廠處境更艱難。大型鋼鐵企業大都自建焦化廠,對外采購焦炭數量有限2008年十大鋼鐵企業合計消費焦炭7234萬噸,僅占總消費的30%。據統計,焦炭采購合同數量都較小,一般不超過萬噸,多數在三五千噸左右。近年來煤炭、鋼鐵行業均經歷了較大規模的兼并重組,規模日益壯大,焦炭企業要長期生存下去,向上下游延伸和發展是比較好的選擇,通過打造煤-焦-鋼一體化的模式,構建共贏的產業鏈,這將是未來焦炭行業發展的方向。
2.淘汰落后產能,推進重組并購
目前全國焦炭產能超過4億噸,利用率大約70%,供給過剩的矛盾導致了焦炭行業整體議價能力低下,且產能集中度低下,因此加強以整合的形式淘汰落后產能并優化產業結構,將成為焦炭行業發展的趨勢。2009年山東45家年產量在60萬噸以上的焦化企業成立山東焦化企業集團,產能高達3000萬噸。山西省規劃至2011年將通過淘汰落后焦化產能保留焦化企業150家,總產能控制到1.4億噸,到2015年,保留骨干焦化企業60家,總產能控制在1.2億噸。河北焦企重組也在進行中。從企業角度看,大型鋼鐵集團具備條件建立與其鋼鐵產能配套同步發展的焦化聯合配套體系,神華、中煤、開灤集團等企業擁有煤炭基地,具備成本優勢,獨立焦化企業中的山焦集團、山西美錦等大中型煉焦企業,也具備實力兼并重組形成更大規模的焦炭生產基地,這也是焦炭行業做大做強的路徑。
3.完善焦炭市場定價功能
在當下及未來焦化行業進行結構重整的背景下,僅有現貨市場的焦炭行業是遠遠不夠的,焦化行業和企業迫切需要一個能夠指導行業資源配置和抵御市場波動風險的工具。焦炭期貨市場的建立,將為企業提供在焦炭產運銷各環節進行套期保值的功能,且期貨市場特有的機制比現貨市場具有更高的價格發現效率,能夠更全面的反映真實的供給和需求情況及其變化趨勢,從而達到指導企業生產的目的,有利于煤焦資源的優化配置。且通過期貨市場可以構建有效的焦炭價格形成機制,提高焦炭市場的活躍度和流動性,焦炭相關企業能夠較好的規避、轉移或分散現貨市場上價格波動的風險,完成自身經營目標做大做強,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