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5日,河南省中原化肥廠大型合成氨、尿素設備已準備就緒,高大的煙囪不斷往外吐著白色的水汽。“造粒!”,隨著調度指令,操作員按下操作鍵,雪白的尿素顆粒在造粒塔內徐徐落下。“造粒成功了!”“出尿素了!”人們歡呼雀躍。
河南省是農業大省,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種植結構的調整,原有的中小化肥企業遠遠不能滿足農民對化肥的需求。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原油田的建設,河南省、中原油田提出了建設一個大型化肥廠的建議。
1982年10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在聽取了中原油田的工作匯報后問:“大化肥廠為什么還不建?已兩年多了,這樣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是要犯錯誤的。”
隨即,由原河南省石油化學工業廳牽頭,大化肥項目可行性研究開始了。1983年9月,河南省赴京上報了《關于河南省天然氣化肥廠開展可行性研究項目建議書的報告》,并向胡耀邦同志寫信匯報了河南省開展的相關工作。胡耀邦同志批示給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胡啟立:“啟立同志:這件事我是個促進派,能否像引灤工程一樣打個速決戰,請你邀一兩位省里同志,同他們談談。”
1983年9月28日,原化工部部長秦仲達到河南考察時指出:“大化肥廠上什么產品,支持省里的意見,如果爭取到投資,我主張復肥,如果不行就上尿素。”
其后兩年間,大化肥項目的初步設計、技術交流工作穩步推進。1985年9月,原國家計委對設計任務書進行了批復:同意新建河南省天然氣化肥廠(后改名為河南省中原化肥廠),規模為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
工廠的藍圖就繪制在豫北平原、濮陽市西郊的一塊沙丘地上。然而,建設伊始,困難重重。沒有資金,省領導說,就是賣褲子也要把大化肥建好,徹底改變河南省缺肥的狀況。
帶著領導的重托和農民的期盼,1987年9月30日,創業者們開進了沙丘。
由于工期緊、任務重,廠里提出了“關死后門,倒排計劃,加快速度,保證工期”的指導思想,并組織了五個“大會戰”。1989年底,該廠基本具備投料試車條件,比國內同類廠家提前3個月建成,外國專家豎起大拇指連連說:中原人是好樣的。
然而,工廠建成后,還是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河南省的這套裝置在全國首次采用了氨汽提法。盡管該工藝具有自動化程度高等諸多優點,但如何開好這套裝置,國內并無經驗可循。
因此,蒸汽平衡困難、控制系統故障、尿素中壓冷凝器易結垢等問題接踵而來,困擾著裝置的長周期運行。同時,國內在該廠之后應用氨汽提工藝的幾個大、中型化肥廠也紛紛來函,請求支援開車、為裝置“會診”。
技術人員圍繞各項難題展開了攻關。他們根據國內外尿素生產的經驗,結合該廠的生產特點,調整了有關工藝指標,改造了關鍵部位,嚴格了操作,收到了較好效果。經過全體職工的共同努力,生產現場捷報頻傳:循環水穩劑配方的改造,大大提高了減腐阻垢能力;尿素中壓冷凝器的改造,解決了易結垢、影響換熱的難題;工藝空氣的回收利用,提高了生產原料利用率;氨汽提塔倒頭成功,延長了使用壽命。
1990年和1991年,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了中原化肥廠,對該廠的做法給予了肯定。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欣然題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中原化肥廠建設成為現代化企業。”
同時,作為國內首套氨汽提尿素裝置,它不僅滿足了該省及周邊省市的化肥需求,而且為國內同類企業的生產提供了寶貴經驗,使氨汽提法新工藝在國內得到推廣。由中原化肥廠員工編撰的《氨汽提法尿素生產知識問答》等專著出版發行,600多名各類技術人才走向全國各地,支援了各地化工企業的建設。
(作者時任河南省中原化肥廠高級工程師,現任河南煤業化工集團中原大化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