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25世界儲能大會“儲能產業生態與價值”主題論壇在福建寧德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德市人民政府主辦,來自國際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的專家學者,以及儲能行業知名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如何推動儲能產業生態健康與可持續性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二級巡視員慕穎在致辭中指出,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快速增長,技術路線多元,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將通過推廣先進儲能技術、制定相關標準、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等措施,持續支持儲能產業發展,助力工業領域節能降碳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英國無國界可再生能源機構董事伊奧娜·特羅菲莫娃·艾略特在致辭中指出,電池儲能技術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助力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打造零碳經濟。
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北京代表處副總經理溫斌在致辭中強調中德兩國將儲能視為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并提出在技術創新、標準互通和循環經濟三大領域加強合作,共建實驗室、對接國際標準、借鑒“電池護照”經驗。
全球促進可持續發展倡議組織首席執行官路易斯·內維斯在致辭中指出,儲能是清潔能源轉型的核心,不僅提升電網韌性,更是實現氣候目標的關鍵杠桿。他呼吁加強國際合作,通過數字工具提升中國儲能方案的國際能見度,建立標準信任框架,共同邁向包容與可持續的零碳未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發表了《人工智能賦能、儲能在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的重要作用》主題演講,表示能源革命核心解決方案來自于低碳化、智能化、電氣化與氫能,強調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中,新能源的發展占據核心地位、發揮著關鍵地位。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應對這些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
北京金風零碳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悅發表了《零碳服務&儲能三電服務的創新與實踐》主題演講,分享了零碳戰略下的儲能創新與實踐,致力打造“源-網-荷-儲”協同和數字化管理提升綠電消納、降低用能成本。該公司產品覆蓋零碳園區建設、碳資產運營、電力市場交易等多元場景,孫悅還介紹了組串式儲能、構網型技術等在提升系統壽命、電網支撐與安全性方面的關鍵價值,可為產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經濟減碳路徑。
江蘇天合儲能有限公司儲能系統高級總監王云磊發表了《精準創新 構筑儲能安全未來》主題演講,指出儲能當前存在的系統安全問題,介紹公司在安全方面的綜合性技術創新,如優化電芯材料、高安全模塊設計、多維電氣安全防護、高可靠系統結構、智能安全預警、AI大數據全景監測等。
國家電投集團青海光伏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專業技術帶頭人楊倩鵬發表《儲能電站熱管理產業趨勢與多場景熱管理優化實踐》的主題演講,系統闡述了儲能熱管理領域的產業動向與應用優化。她指出,熱管理是當前儲能電站面臨的核心挑戰之一,目前熱管理技術正從風冷、間接液冷向浸沒式液冷和相變冷卻方向發展,以提升散熱效率與儲能電站安全性,通過加入估算模型迭代儲能熱管理、引入反光板和光伏板等遮陽微改造手段、動態調整冷卻策略等方式,優化儲能電站多場景熱管理。
在成果發布環節,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研究員馮彩梅發布《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回收利用技術要求》行業標準,中國開發區協會零碳園區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顧順清發布《零碳園區政策和實施路線圖》,新型儲能系統安全與保險共保體負責人石博分享《新型儲能系統安全與保險共保體報告》,浙江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浙江浩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趙昱輝發布《800V電壓平臺電動汽車超充站技術要求》團體標準,吉利汽車集團甲醇汽車業務發展中心總經理、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醇氫能源公司總經理陸玉凱宣告《加油站升級改造甲醇加注站技術規范》標準正式啟動。
在沙龍對話環節——儲能“預”見AI,由華北電力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寧德市“零碳·科技”智庫委員鄭華主持,對話專家圍繞新型儲能與人工智能的融合路徑展開深度討論,聚焦政策變革、技術挑戰與未來機遇。雙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儲能方案解決總監馬佳欣表示,AI可實現電芯級故障提前預警、智能運維策略生成,大幅降低人力與時間成本。南京復創智能制造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董事長付金國強調,需打破數據壁壘,構建統一平臺以發揮AI在研發與制造中的潛力,如優化電池配方與工藝,提升標品率。廈門大學能源學院副院長鄭志鋒認為,AI將推動儲能進入“自主決策、融合共生”新階段,催生新業態與跨學科創新。廈門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工商儲解決方案負責人鄧錦杰提出儲能需從“功能機”向“智能機”演進,實現多層級協同調控。三河同飛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振國呼吁加強算力-電力協同,通過綠電直聯與國產芯片突破提升效益。專家一致認為,應擴大示范項目、建立電池數字護照體系、重塑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儲能與AI深度結合,助力能源體系轉型升級。
2025世界儲能大會“儲能產業生態與價值”主題論壇的成功召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與行業價值。未來,應擴大示范項目落地、建立電池數字護照體系、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全面推動儲能與AI的深度融合,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提供關鍵支撐。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展示國家石油化工產業形象,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