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發展生物質燃料成為很多國家的選擇。目前普遍使用生物質燃料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我國燃料乙醇的發展正在實現從糧食原料向非糧原料轉移,生物柴油則從數量少、質量差向規?;?、高質量提升。
在石油一次性能源日益緊張、而糧食制取乙醇和煤制油新項目叫停的情況下,我國生物質液體燃料向何處發展?這是當今業內外人士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6月16日至19日在廣西百色召開的“2007石油化工及生物質能源發展趨勢國際研討會”的一個重點話題。
燃料乙醇:從糧食原料向非糧原料轉移
目前為世界普遍關注的生物質燃料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上個世紀末,為消化庫存陳化糧和補充石油資源的不足,我國開始發展燃料乙醇,“十五”期間建起了4家定點燃料乙醇生產企業。這4家企業,2005年陳化糧燃料乙醇總產能達到102萬噸。與此同時,國家在黑、吉、遼、冀、魯、豫、蘇、鄂、皖9個省試點推廣車用乙醇汽油,目前乙醇汽油的消費量已占全國汽油消費量的20%,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產品標準和配套使用規范。預計未來10年內,對燃料乙醇的需求每年將達到500萬~600萬噸。
旺盛的市場需求,加之國家財政補貼和政策扶持,這4家企業都在擴大生產,2006年總產能已經突破160萬噸。除此之外,各地向國家申報的此類項目甚多,產業出現過熱和盲目發展的勢頭,消耗了大量的糧食。從“不與民爭糧,不與糧爭地”的戰略原則出發,2006年12月,國家下發了《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這使乙醇燃料生產企業普遍感到困惑,認為是“風向逆轉”,由“鼓勵變為限制”。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為,這個通知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限制的只是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生產,強調的是因地制宜,以非糧作物為主要原料。
因為我國并不具備像美國和巴西那樣大規模使用玉米和甘蔗生產燃料乙醇的條件,必須走非糧生物質能源的路線。我國耕地資源僅占世界總量的7%,而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并不能保證有大量的糧食盈余,難以支撐燃料乙醇的持續發展。因此,燃料乙醇的生產不宜再擴大以玉米為原料的建設規模,而應更多地開發以其他纖維素類的生物質原料的生產工藝。
目前,可以積極發展木薯、紅薯、甘蔗、甜高粱、甜菜等不與口糧爭地爭水的高產高糖或耐旱耐鹽堿的代糧經濟作物,可以積極利用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為生產燃料乙醇開辟更多的原料來源。以農業廢棄物來說,我國每年就可達7.15億噸,折合能源2.5億噸油當量,其中農作物秸稈占70%。秸稈中有40%作為飼料、肥料和工業原料,60%可以生產燃料乙醇等能源用途。
專家學者們認為,開發包括纖維素在內的生物質轉化制取乙醇的生物工程技術,乙醇再催化水解制取乙烯,這一新的原料路線一旦成功替代傳統的糧食發酵路線,不僅可以大大拓寬燃料乙醇的原料來源,而且可以從每年2000萬噸用來制取乙烯的石腦油中替代出一部分,被替代的這部分石腦油又可以轉產汽油。這是實現燃料乙醇生產經濟性的最具前景的生物工程技術。
生物柴油:從數量少、質量差向規?;?、高質量提升
生物柴油是繼燃料乙醇之后第二個可望得到大規模推廣應用的生物能源產品,它的開發利用已成為當今國際上的一大熱點。
我國的生物柴油起步較晚。目前的20多家生產廠,規模都比較小,總生產能力30萬噸。大部分廠家是以廢棄食用油和工業廢油為原料,少數廠家以小桐子(又名麻風樹)為原料。以餐飲業廢油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的質量很難達到車用油標準,并未正式進入汽車行業;以優質植物油為原料生產的生物柴油質量較好,但成本與價格倒掛。在政策和市場環境方面,我國目前尚未制定促進生物柴油生產、銷售和使用等方面的相關鼓勵政策,產品也無法進入正常的銷售渠道。在產品技術標準方面,由石科院負責起草的我國第一個生物柴油國家標準,近期已經通過石化專業標準委員會的評審,但尚未公布。
專家們指出,原料資源是整個生物柴油產業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的成本高低對生物柴油的價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國的油料作物主要來自草本油料,同時還需要大量地進口食用油來滿足國民的需求。盡管以廢動植物油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的技術較為成熟,但是由于原料的制約,發展潛力有限。因此,我國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應該向以木本油料為主轉變。
木本油料在我國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生物柴油原料。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木本油料植物中,種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上百種,木本油料植物種植面積超過400萬公頃,果實產量在500萬噸以上,除油茶、油桐、核桃等少量資源已開發食用或工業用途外,大部分油料植物基本上沒有開發利用,如能開發利用,可得到數量可觀的生物柴油。目前,我國利用小桐子、黃連木和光皮樹種子制取生物柴油的技術比較成熟,并已少量生產。
目前制約我國利用木本油料制取生物柴油產業化發展的瓶頸,在于資源的穩定、規模和經濟性供應。我國現有木本油料植物資源分散,采集和運輸成本高。為此,國家林業局對油料能源林基地建設專門進行了布局,篩選出黃連木、油桐、文冠果、小桐子、光皮樹等優良樹種,并從國外引進了西蒙得木、綠玉樹等世界著名的高含油樹種和瑞典速生能源柳,初步引種成功。“十一五”的重點是大力培育這些木本油料林基地,完善生物柴油生產技術,加強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提高生產的經濟效益。
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還特別強調,由于我國林業生物質能源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無論是資源培育、技術推廣,還是產業布局、保證機制上,基礎都比較薄弱。能源林建設培育周期長,需要高投入,風險很大。因此,亟須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強有力扶持,需要林業部門強有力的管理和指導,需要國家各個相關部門的密切協作,需要相關國有大企業的積極參與,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和技術創新集成,從而加速我國生物柴油的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