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動力電池產業資本布局風起云涌的同時,不少上市公司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希冀通過海外兼并購或投資設廠的方式開啟新一輪“圈地運動”。
近日,格林美公告稱,擬與韓國ECOPRO公司投資1500億韓元(約8.9億元人民幣)在韓國浦項建立鋰電池電極原料材料工廠。
ECOPRO主要產品是NCA以及NCM等動力電池材料,目前是全球第二大NCA正極材料生產商,也是三星SDI唯一的NCA正極材料外部供應商。
對于此次布局,格林美董秘歐陽銘志向表示,依托此次布局,格林美可以充分利用國際技術與資源,更加直接進入韓國市場與國際市場。
事實上,早于去年12月,格林美就曾與ECOPRO就有關車用鋰電池NCA正極材料業務簽署協議。根據協議,ECOPRO同意將三星SDI的鋰電池前驅體制造項目委托于格林美。正是根據該協議,格林美開始間接進入三星SDI動力電池供應鏈。
而這次的韓國設廠,顯然將格林美與ECOPRO的合作更近一步,從單純的供應商協作向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推進。歐陽銘志向坦承,目前雙方只是達成了最初的協議,至于具體生產哪款材料、產能規劃如何、入股情況等細節還在商榷之中。
盡管在韓國的布局依然缺乏實質性的內容,但格林美的此次舉動已經開始釋放出一個重要的信號:鋰電資本大潮的推波助瀾之下,鋰電上市公司及產業資本似乎已經不單單把目光局限于國內,而是開始放眼海外,尋求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和市場空間。
初步統計,僅今年上半年以來,就先后有先導智能、新綸科技、贏合科技、杉杉股份、贛鋒鋰業、格林美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海外兼并購或設廠,根據不同的定位,這些企業的的戰略目的各有不同,有的劍指原材料話語權,有的打算延伸自身業務,有的希望增強技術實力,有的有意拓展海外市場……
無法阻擋的一個大趨勢是,隨著行業縱深發展,鋰電產業鏈企業的海外擴張布局將會持續加碼。
舉目寰球,在南美,有儲量豐富、品質優良的鋰礦資源;在日韓,有技術、管理、制造等成熟且領先的鋰電企業,也有定位高端,可帶動企業快速提升的客戶資源;在歐美,有廣闊的新能源車、儲能市場空間。上述這些都會成為國內企業布局海外的富礦。
資本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中國鋰電企業的海外之路正在全面開啟。梳理了上半年鋰電上市公司的海外布局,希望對讀者有所裨益。
1、格林美8.9億在韓設廠
格林美公告稱,擬與韓國ECOPRO公司投資1500億韓元(約8.9億元人民幣)在韓國浦項建立鋰電池電極原料材料工廠。
對于此次布局,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認為,對于格林美而言具有以下有利影響。
1、資本市場:綁定外資知名材料企業,提升產品性能,從而提升行業地位。
2、材料發展:借助國外現有技術,快速提升高鎳材料的技術水平;強強聯合,有利于進入SDI、LG等國際巨頭的供應鏈。
3、產業布局:借國外一線材料企業口碑優勢,擴大自身在國際國內市場影響力,形成“回收-材料-再回收”的閉環式循環經濟。
而從Ecopro方面來看,也可以帶來兩大明顯利好。
1、間接進入中國市場:ECOPRO之前業務僅限于韓國,如今兩者合資建廠,有利于其開拓中國業務;
2、原材料優勢:格林美主營材料回收,早前還收購凱力克,能保證鈷、鎳等原材料供應,且具有一定價格優勢。
但GGII也表示,兩者攜手存在政策、經營理念不合、Ecopro轉移非核心技術等合作風險??傊畠烧吒魅∷瑁粋€為了提升本身技術水平,期望進入國際供應鏈;一個為了獲得市場和原材料價格優勢及供應保障。若經營理念相符、深入合作,合資工廠將具有一定發展前景。
2、贏合科技日本設立鋰電合資公司
2016年4月26日,贏合科技公告,擬與日本國籍自然人津嶋洋介(TSUSHIMAYOSUKE)及其團隊共同出資日幣1000萬元設立YHJR&D株式會社。
贏合科技以現金出資日幣800萬,占注冊資本的80%;津嶋洋介及其團隊以現金出資日幣2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20%。YHJR&D株式會社擬開展鋰電池生產設備的銷售;進出口貿易;鋰電池生產設備技術研究、合作開發等業務。
贏合科技副總裁許毅向表示,作為開放式發展的典型企業,贏合選擇與國外設備企業合作目前已經形成較為清晰的模式,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方式是直接成立合資公司,完全獨立核算,我們拿錢給地,國外企業派技術及管理團隊。
第二種是單純買斷國外設備企業的技術,你給我做長期的技術顧問指導,談合作你可以加入,售后服務需要的時候你可以進入,后期可以給合作伙伴相應的分成。
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一方面是可以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同時在管理能力以及品牌提升上也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和效果,可以真正將日韓的管理融入到自身的企業發展當中。
許毅表示,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合作也可以為以后進入三星、LG等國際供應鏈做積累和鋪墊。贏合未來的出路沒有其它,只有通過開放式的發展把技術、服務、管理做到最好才是根本。
3、先導智能歐元現金收購JOT公司
2016年4月19日,先導智能與交易對方共同簽署了《股權收購協議》,約定以歐元現金收購JOT公司100%股權。
JOT公司主營業務是為3C行業提供自動化檢測與組裝設備以及相關系統解決方案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擁有全球領先的自動化測試與組裝技術,主要用于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等生產過程中的檢測與組裝環節。
對于此次收購,先導智能稱,有利于公司拓展海外市場,加快全球化戰略布局,同時,收購還有利于先導智能拓展業務領域,交易完成后,公司在自動化設備領域的主營業務將會進一步拓展,在薄膜電容器設備業務、光伏自動化生產配套設備業務以及鋰電池設備業務領域之外,增加移動智能設備自動化測試與組裝設備業務。
7月20日,先導智能決定終止“收購JOT公司100%股權項目”。對于終止原因,先導智能稱,因JOT公司2016年經營業績的實現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風險,先導智能與交易對方最終未能對收購方案的調整安排達成一致。
4、新綸科技95億日元收購T&T
2016年7月12日,新綸科技95億日元收購鋰電池鋁塑膜軟包企業株式會社T&TEnertechno,其中19.73億日元將用于收購“株式會社T&TEnertechno三重”100%的股權;75.27億日元用于支付T&T擁有的經營鋰電池鋁塑膜軟包業務所需的全部專有技術。
T&T是由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和東洋制罐株式會社共同出資設立的從事制造、銷售各種鋰離子電池外包裝材料的一家日本知名企業。
新綸科技董秘辦一位負責人對表示,公司選擇并購海外企業的方式切入鋰電池鋁塑膜領域,是基于對該企業在鋁塑膜市場的競爭優勢和對鋁塑膜未來市場充滿信心。
一方面,收購日企可以直接將日方企業的工廠、設備、產線、客戶群體和銷售平移過來,在國內直接開展鋁塑膜業務從而搶占市場先機。
另一方面,收購外企也是加速實現鋁塑膜國產化,替代進口產品的一條捷徑和重要渠道,可以提升國產鋁塑膜的量產能力和市場占有率。
5、贛鋒鋰業收購RIM43.1%股權
2016年7月7日,贛鋒鋰業公告稱,擬面通過贛鋒國際收購RIM18.1%股權。在去年9月,贛鋒鋰業首期出資2500萬美元通過收購部分NeometalsLtd持有的RIM股權及部分增資RIM以獲得RIM25%的股權。此次交易完成后,贛鋒鋰業將持有RIM43.1%股權。
RIM成立于2009年8月11日,是西澳的一家多元化礦業和勘探公司,擁有MtMarion鋰輝石礦項目100%的股權,已經拿到了MtMarion鋰輝石礦項目開工必須的所有許可,目前正在建設年產20萬噸鋰精礦(含氧化鋰6%)生產線。
鋰產品的原料主要是鹵水和鋰礦石兩大類,其中,全球鹵水占比約60%-70%。贛鋒鋰業彭愛平說,若要滿足生產,每年所需要原料約為13萬噸。全球鹵水資源和鋰礦石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公司的所有原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
但原料供應有配額限制,也容易受制于人,贛鋒鋰業希望擁有自己能掌握的原料供應渠道。除了參股RIM,2013年,贛鋒鋰業收購加拿大國際鋰業17.4%股權,2014年,通過增資加拿大國際鋰業,獲得了愛爾蘭Blackstairs鋰輝石礦51%股權和阿根廷Mariana鹵水礦80%股權
一系列動作讓贛鋒鋰業的原料渠道迅速打通。今年11月份左右,澳大利亞的鋰輝石礦山將正式投產,原料開始自給自足。贛鋒鋰業負責人說,澳大利亞鋰輝石礦的產能超過公司目前對原料的需求,這還給公司未來擴大產能做好了準備。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