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由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中國石油化工公司和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全面投產。該項目是我國第一個煉油、化工高度一體化的中外合資石化項目。圖為福建煉油乙烯項目新廠區夜景。(CFP 供圖)
愈發仰仗“中國元素”
“十一五”期間,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越來越多的跨國化企開始強調,在中國的戰略擴張計劃不僅是為了提升其在亞洲及中國的影響力,同時也是加強其在全球領先優勢的重大舉措。大型跨國公司在公布年報、季報的時候, 幾乎都在強調中國市場對其全球業績的拉動作用。“中國元素”已經成為跨國化企欲領軍全球的不二王牌。
國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將繼續帶領世界化學工業向前邁進,全球主要化工公司目前仍然看好中國市場,繼續尋找機會增加中國投資,擴大銷售收入,以便更快地從衰退中復蘇。
德國跨學科專業協會德西瑪總裁瓦格曼博士表示,在后危機時代,全球更要關注“中國元素”。2009年下半年德國化學工業開始見到光明,主要得益于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市場的業績增長。在發展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新興產業上,中國化學工業比德國更具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
“中國元素”的重要性,在各大化工巨頭戰略中地位,愈發凸顯。
巴斯夫公司2010年3月披露亞太區發展戰略時特別強調,將積極參與亞太市場增長,其中相當一部分投資將用于中國市場。負責亞太區業務的巴斯夫執行董事會成員薄睦樂博士說:“中國是巴斯夫亞太市場的重心。由于抓住了中國市場快速恢復的機遇,2009年下半年巴斯夫的生產銷售開始回升。”巴斯夫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將以年均5%~6%的速度穩定增長,中國將繼續為世界經濟和化工市場的主要動力。
陶氏化學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利偉誠稱,中國是陶氏的第三大市場,亞洲尤其中國是陶氏發展的重心。在陶氏化學對于全球市場的堅定承諾中,中國市場始終處于首要地位。亞洲的客戶需求增長有可能是跨越式的,會超越歐洲和美國。
贏創工業公司表示,中國化工市場將占全球化工市場近20%。贏創將積極參與這一高增長市場,并力爭在2015年實現大中華區20億歐元的銷售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贏創于2008年秋制定并啟動了“大中華區增長之路”戰略發展計劃。根據這一計劃,贏創啟動了多個針對中國重點行業的跨業務部門項目,如汽車、建筑、電子與照明等。
阿克蘇諾貝爾公司首席執行官魏思瀚談到公司發展戰略特點時表示,現在高增長市場的重要性愈發突出。目前來自高增長市場的收入所占比例為37%,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占到25%。阿克蘇諾貝爾已將未來10年50%的收入鎖定在高增長市場。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也是阿克蘇諾貝爾公司發展的戰略重點,2015年其在華銷售收入預計將翻番。該公司去年在中國實現了15億美元的銷售額,并期待未來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快的增長。
朗盛也非常重視中國市場,大中華區已成為該公司全球戰略的重要支柱。中國銷售額占其在亞太地區的51%、全球總銷售額的11.5%。作為全球最大的合成橡膠生產商,朗盛還在繼續擴大中國本地市場。
日本帝人中國公司首席營銷官及總代表山本泉(音譯)表示,該公司已確定中國作為其未來最重要的市場之一,計劃到2020年將中國市場的銷售額擴大3~4倍。三菱化學控股集團社長小林喜光則稱,中國等新興市場被認為是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驅動力,其大宗化學品的需求正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包括三菱化學在內的日本化學品公司正依靠地理位置優勢大舉進軍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對可再生能源和綠色科技領域投資力度的加大,在跨國化企的CEO眼中,中國更是成為他們全球長期戰略發展中的首選之地。CEO們認為,如果不能在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市場,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公司就無法在全球范圍內繼續領軍。Q-Cells SE、西門子、歌美颯、維斯塔斯、亞什蘭、PPG等,不論是原材料生產商還是設備生產商,幾乎全部都到中國市場來淘金了。
德國巴斯夫公司首創的互動教育活動“巴斯夫小小化學家”連續9年亮相中國科技館開幕式。活動通過繪畫以及實驗等互動形式,鼓勵孩子們從日常生活做起,保護環境,為可持續的未來作出自己的貢獻。圖為2009年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啟動儀式。(特約記者 顧定槐 攝)
研發中心逐漸發力 “反向創新”產品開始返銷發達國家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接受采訪時表示,全球金融危機并沒有嚇退跨國化工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攻勢。相反,跨國化工企業加強了“中國總部”的研發力量。杜邦、巴斯夫、朗盛、贏創等大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一個或多個相當規模的中國研發中心,有些已升級為亞太研發中心甚至躍升為全球研發中心。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把為新興市場開發的產品返銷到發達國家的市場,而且這種“反向創新”產品的流動將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現象。
2010年10月27日,荷蘭皇家帝斯曼集團在上海發布了“2015專注目標”。在創新方面,帝斯曼將通過進一步深化創新以創造價值。除了地區性的研發中心之外,帝斯曼還計劃在中國和印度設立新的創新中心。而今年4月帝斯曼工程塑料業務部剛剛宣布,計劃在上海帝斯曼中國園區內建立一個材料研究與汽車應用開發中心。這是帝斯曼在荷蘭境外設立的最大工程塑料研究中心。
幾乎同一時間,空氣化工產品公司(AP)在上海宣布,已順利完成其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亞洲技術中心擴建工程,并正式對外運行。擴建后的中心建筑面積翻番,其研發人員數也將在2011年前增加一倍。上海技術中心已成為AP在全球的第二大研發中心。AP亞洲技術中心總監托馬斯博士表示:“中國和亞洲市場是AP公司的高增長區域,客戶的需求具有獨特性。我們以全球范圍內的尖端技術優勢,以及在中國進一步擴大的研發能力,幫助客戶提供更加快速、高效的服務和更高品質的產品。”
2010年4月20日埃克森美孚化工在上海宣布,投資7000萬美元建立埃克森美孚化工上海研發中心。該中心是其第三個區域性化工研發中心,另外兩個分別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和美國得克薩斯州。
2010年1月6日,博祿公司在其廣州公司成立儀式上高調宣布,在中國的又一重大投資——博祿中國研發中心正式啟動。該研發中心位于上海奉賢博祿塑料(上海)有限公司內,計劃于2010年年底竣工。這個研發中心將重點放在汽車和家用塑料應用的研發上,與2010年底位于阿布扎比的博祿全球研發中心以及位于歐洲的北歐化工研發中心一起,確保博祿的研發更加貼近市場以滿足各地客戶的需求。同時,博祿也正在開足馬力進行在中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招募。
2009年9月16日,林德集團宣布其在上海的研發中心啟動。這也是工業氣體與工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首個研發中心。該中心提供氣體應用方面的全球技術專業知識,并與本土專家合作,開發亞洲地區領先工業新的應用。林德中國研發中心將與其美國和歐洲現有的研發中心,通過共享應用技術、培訓和能力建構等,進行全球和區域性的合作,其全球研發項目包括開發氫能源等。
此外,擁有500余名科研人員、80多個實驗室的上海陶氏中心,2009年6月初在國家級高科技園區張江正式運行。該中心主要服務于中國和亞太區,也是陶氏化學全球最大的科研機構。GE也在上海建立了其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并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別投資1500萬元和3000萬美元,用于“在中國、為中國”項目,重點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潔凈煤化工、水處理、軌道交通以及先進加工技術等領域。贏創工業公司在上海莘莊的研發中心更是在中國業務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逐漸成為其全球研發網絡中的關鍵一環。總投資額2000多萬歐元、占地2.5萬平方米的贏創莘莊研發中心針對不同業務部門已設立了近30個實驗室。
朗盛公司繼1997年在無錫建設了全球領先的皮革化學品研發中心、2005年在上海開設工業橡膠制品技術中心之后,2007年又在無錫設立了高性能工程塑料研發測試中心,2008年在無錫開設了微生物技術服務中心。2008年開始,朗盛更是與青島科技大學一起,打造中國的“橡膠谷”。
跨國化企在中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在“十一五”期間大大提升了這些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危機難擋投資熱情 大手筆投資密集出手
“十一五”期間,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正逐漸從一般化學品向精細化學品、定制產品轉型,項目規模是一個賽一個的創紀錄,而且是能獨資的就堅決不合資。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大手筆投資更是密集出手。
2010年12月17日,中國石化和巴斯夫在北京簽署諒解備忘錄,進一步探討擴建雙方的合資企業——一體化石化生產基地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責任公司。 新項目將延伸碳三和碳四價值鏈,包括新建一套年產16萬噸的精丙烯酸裝置、一套丙烯酸丁酯裝置,對現有2-丙基庚醇、苯乙烯單體以及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等裝置進行產能提升。此外,雙方還探討了新建一套世界級規模的采用過氧化氫制環氧丙烷工藝的聯合裝置。預計新項目累計投資達10億美元。
2010年12月9日,拜耳公司在上海宣布,計劃2016年之前大幅擴大其高級別材料在中國的產能,在拜耳上海一體化基地將繼續投資約10億歐元,使聚氨酯原材料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年產能增加一倍以上,達到100萬噸,并擴大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的產能,高性能聚碳酸酯年產能將達到50萬噸。目前,中國已成為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場。作為到2012年長期項目的一部分,拜耳材料科技公司在上海投資將達21億歐元,加上此次宣布的擴能計劃,投資額已逾30億歐元。
2010年11月21日,總投資14.57億美元的米其林沈陽輪胎有限公司高性能子午線輪胎環保搬遷改造及擴產項目奠基儀式,在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在這個法國米其林集團最大的投資項目中,絕大部分將用來生產高性能、低滾動阻力的綠色環保輪胎。
2010年11月18日,經過4年建設,道康寧公司與瓦克化學公司在中國江蘇省張家港市共同投資的大型有機硅綜合生產基地正式建成投產。該基地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有機硅綜合生產基地,也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有機硅生產基地之一。該項目硅氧烷和氣相二氧化硅總的年生產能力可達到21萬噸,將滿足中國和亞洲地區對有機硅材料快速增長的需求。
2010年10月20日,法國精細化工羅地亞集團精細化工添加劑(青島)有限公司高性能白炭黑工廠揭幕。該項目投資5000萬歐元,設計年產能為7.2萬噸,是羅地亞迄今為止在中國最大的投資項目。兩個月后羅地亞集團又出資4.89億美元,收購了民營企業飛翔化工(張家港)有限公司所有股權。飛翔公司是國內表面活性劑產品的領導者,占據著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表面活性劑產量僅次于跨國化工巨頭阿克蘇諾貝爾,居全球第二。
2010年9月29日,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卡博特公司聯合宣布,世界級氣相二氧化硅增資擴產項目在江西省九江市星火工業園舉行動工儀式。該項目由卡博特藍星化工(江西)有限公司斥資4300萬美元打造,全部完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氣相二氧化硅生產基地。
2010年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科威特石油公司在廣州諒解備忘錄,將合資建設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00億元,規劃煉油能力1500萬噸/年,乙烯能力100萬噸/年,以科威特原油為基礎。
2009年11月11日,當時國內最大的中外合資、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煉油化工項目——福建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全面建成投產。該項目總投資384億元,由中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煉油化工有限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中國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資興建。除煉油能力大幅提升外,該項目還新建了80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80萬噸/年聚乙烯裝置、40萬噸/年聚丙烯裝置和70萬噸/年對二甲苯芳烴聯合裝置,預計年銷售收入將超過600億元。此項目還將帶動中下游石油化工、新型材料、紡織、電子、汽車等產業的迅猛發展,推動泉港及周邊區域形成1500多億元的石化產業集群。
2009年11月3日,世界單體最大的煤化工項目——神華陶氏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奠基儀式在陜西神府經濟開發區舉行。初步確定,該項目一期工程投資100億美元,建設包括332萬噸/年甲醇、122萬噸/年MTO(甲醇制烯烴)等23套裝置。陶氏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表示,非常高興已經完成了項目審批過程中的重要一步。這將是陶氏在中國以及亞太區構建從基礎化學品到下游功能性化學品及高新材料等業務這一發展戰略的關鍵。
2009年11月,中東最大的石化生產商,沙伯工業公司與中石化舉行了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揭牌儀式,在天津合作石油煉化、裂解裝置,總投資27億美元,將年產100萬噸乙烯和聚乙烯、乙二醇、聚丙烯、丁二烯、苯酚等衍生物產品。2009年10月,科威特石油公司與中石化合資的中科合資廣東煉化一體化項目落戶湛江,項目總投資約600億元,裝置煉油能力15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100萬噸/年,計劃于2013年投產。2009年8月,卡塔爾石油國際公司與中石化、殼牌宣布在中國臺州建立合資石油煉化廠,項目投產后具有原油加工能力2000萬噸/年、乙烯裂解能力120萬噸/年。
跨國公司在華的研發人才越來越本土化。圖為拜耳材料科技廣州色彩效果與設計中心的中國員工正在查看色度。(特約記者 顧定槐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