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困擾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的“亞洲溢價”問題,或許正迎來積極變化,但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數據顯示,這一問題短期內未見得有徹底轉折。
據美國《石油情報周刊》(PIW) 統計數據,3月,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向亞洲出售的阿拉伯輕質原油的價格,每桶比歐洲買家低6.37美元,科威特與伊拉克也跟進降價。
這份能源行業頗具影響力的貿易期刊預計,亞洲買家5月可能也得到了折扣價。但目前尚未得到正式數據。
《華爾街日報》披露了上述消息,并據此大膽預測,亞洲石油消費者的市場議價權力越來越大,石油“亞洲溢價”的歷史格局將出現逆轉。
長期以來,中東地區的一些石油輸出國對出口到不同地區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計價公式,形成了不平衡的售價。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在內的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往往都要比歐美國家支付更高的石油進口價格,“亞洲溢價”(Asian Premium)由此而來。“亞洲溢價”不僅對上述各國造成了較大的直接經濟損失,而且給各國的能源戰略帶來掣肘。
《華爾街日報》援引分析師的判斷稱,全球石油貿易的根本性變化將很快讓亞洲溢價永遠成為歷史,從而消除亞洲地區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游戲規則變了,定價的力量天平正在向東方市場傾斜。”普氏能源資訊(Platts)全球石油行業研究主管恩斯伯格(David Ernsberger)說。
報道分析認為,出現轉折的原因,一方面是亞洲各國已積極在中東之外的非洲和拉美擴大了原油來源,另一方面則是持續的需求增長使得能源生產商們不得不重視。
但事實上,盡管中日韓印等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都在積極拓展石油來源,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然而,對于約80%石油依靠進口的亞洲來說,“亞洲溢價”問題顯然還沒有達到“消除”這一樂觀的地步。
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00年至2009年,中國原油消費量由2.41億噸上升到3.88億噸,年均增長5.4%,原油凈進口量由5969萬噸上升至1.99億噸,進口依存度也由24.8%飆升到51.3%。而中國原油生產卻呈現下降態勢,2009年國內原油產量18949萬噸,同比下降0.4%,相對于2004年至2008年2.3%的年均增速而言,中國國內原油生產增長已經接近極限。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做出的中國石油戰略經濟學分析稱,由于石油資源的后備儲量限制,2010年后中國的石油產量將可能出現衰減。
與此同時,韓國國家石油公司(KNOC)發布的消息稱,韓國今年前兩個月中東原油的依存度達到了84.7%,與2009年同期相比幾乎沒有任何變化。這兩個月原油總進口量雖然同比下降了16.3%,但主要原因是其國內原油消費量因經濟恢復推遲而難見起色。4月,韓國原油進口較2009年同期僅減少0.2%,至7020萬桶。
而在日本,日本財政部統計稱,3月份日本原油進口量較去年同期增加4.9%,至1904.0萬公升,4月結關后原油進口較去年同期增加4.3%,達到1974萬公升。
此外,印度能源巨頭Reliance預計今年原油進口量將增加約22%,來源更倚重中東原油。
國際能源署(IEA)報告預計,2030年前,中國石油需求將在2008年每日770萬桶的基礎上增長逾1倍,達到每日1630萬桶;而印度石油需求將從2008年的每日300萬桶增加到2030年的690萬桶。美國能源部則預測,2030年時,亞洲石油需求將占全球總需求的36%,高于目前的29%。
綜合看來,持續增長的需求,以及短時間內難以擺脫的高依賴性,仍將是亞洲主要石油進口國的重要考慮因素,而“亞洲溢價”出現的松動難以發生本質性變化。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