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走勢描述:
日K線圖顯示,NYMEX 2月原油期貨周五收于帶上下影的中陰線。亞洲時段,空頭回補和美元疲軟提振油價小幅回升;歐洲時段,英國12月制造業和工業產出都不及預期,給英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原油需求受到質疑,油價下滑;紐約時段,媒體報道美林(Merrill Lynch)將面臨150億美元信貸沖銷,投資者開始反思信貸余憂對原油需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油價抹去早期漲幅。
油價盤中最高觸及92.69美元/桶,最低下探至92.31美元/桶,收報94.65美元/桶,下跌1.02美元,跌幅1.09%。
基本面利好因素:
1.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周四發表支持大幅降息的講話,聲稱,美聯儲已經做好采取實質性的額外措施以支持經濟增長的準備。在伯南克講話之后,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的1月降息50個基點可能性由68%升至92%。
2.周五,美聯儲理事米什金發表講話強調,他不認為美聯儲的降息周期將增加通脹上行壓力。米什金說,由于長期通脹預期受到良好的控制,為應對不斷惡化的金融環境而采取的降息政策似乎不可能引發通脹高企。此番言論,為美聯儲1月會議降息50個基點鋪平了道路。
3.西蒙斯國際(Simmons & Company International)創始人兼資深分析師西蒙斯周四表示,100美元/桶的原油價格仍算“相當便宜”,因全球原油需求根本沒有顯示出減弱的跡象,而且新能源的供應明顯不足。
4.尼日利亞武裝組織,尼日爾三角洲解放運動組織(MEND)表示,將要求其他組織幫助削弱尼日利亞的石油供應。自2年開始,MEND的攻擊行動已經造成尼日利亞石油產出至少中斷20%。尼日利亞為世界第8大石油出口國。
5.現貨金周五再創歷史高點898.00美元/盎司,對油價構成有力支撐。
基本面利空因素:
1.美國能源信息部(EIA)周三公布,美國上周汽油庫存增加530萬桶,至2.131億桶,精煉油庫存增加150萬桶,至1.287億桶。
2.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ONS)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受光電器材產出大幅下降影響,英國11月制造業產出意外下滑。英國11月制造業產出月率下降0.1%,而10月為上升0.3%。該數據11月年率上升0.1%,而10月為上升0.3%。制造業產出約占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該數據下滑令英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原油需求受到質疑。
3.據紐約時報周五報道,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與抵押貸款相關的投資損失可能將高達150億美元,近美林先前預期的2倍。由于近期美國各大金融機構都將發布07年第四季度財報,美林爆出信貸沖銷負面消息,無疑令投資者對信貸余憂恐慌加重,也對美國經濟更加悲觀。
4.美元指數自周四低點反彈,報76.01。這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來說,構成利空。
技術面格局分析:
技術面上,本周NYMEX 2月原油期貨在5個交易日中有4個走勢下跌。目前,5日、10日均線都轉頭向下,日均線系統多頭向上格局遭到打破,油價跌破50日均線支撐,上升通道即將遭到破壞,若繼續脫離50日均線,可能將跌破90美元/桶。分析師認為,自上周油價刷新100.09美元/桶歷史高點之后,歐美經濟數據接二連三地表現疲軟,對經濟衰退的擔憂抑制了原油需求,同時獲利了結也給油價上升設置阻力。雖然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和理事米什金分別于周四和周五發表支持大幅降息的言論,但是市場已經如同驚弓之鳥,在經濟出現啟穩跡象之前,美聯儲降息對油價的提振將受到很大限制。油價短期上方阻力在94.67美元/桶和96.27美元/桶,下方支撐在91.70美元/桶和92.31美元/桶。
周K線圖顯示,繼上周收于上下影中陽之后,截至周五原油期貨收于近乎光頭的大陰線,油價在跌破5周均線支撐,周均線多頭向上強勢格局遭到威脅。油價長期上方阻力在100.00元/桶和105.00美元/桶,長期下方支撐在85.00美元/桶和90.00美元/桶。
后市展望:
西蒙斯對有關美國經濟衰退將削弱原油需求的觀點嗤之以鼻,原油價格曾在1月3日創下每桶100美元上方的歷史新高,此后開始回落。西蒙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原油需求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都要強勁和持久,當前的原油需求正處于持續增長階段。他是“石油峰值”理論的最激進擁護者之一。根據該理論,全球石油生產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下滑。他表示,原油庫存減少,來自中國的需求上升,地緣政局動蕩,以及美元走軟等因素推動油價在過去一年暴漲超過70%。
日本經紀公司Fimat Japan經紀人Ken Hasegawa表示,Nymex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仍有進一步下跌的空間。他同時表示,成品油價格當前也表現疲弱。他暗示,除非出現空頭回補,否則油價繼續上升的可能性很小。
Strategic Energy & Economic Research總裁Michael Lynch表示:“原油供應的下降只是次要擔憂,原油產品更為重要,這將對市場施壓。”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